-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磷和其他营养元素
磷 第三节? 天然水中的磷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生物体内的核酸、核蛋白、磷脂、磷酸腺苷和很多酶的组成中,都有含有磷。它们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磷也是一切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需要量比氮少,但天然水中缺磷现象比却氮现象明显。 一、天然水中磷的存在形态 正磷酸盐: PO43-、HPO42-、H2PO4-、H3PO4 溶解态磷 无机缩聚磷酸盐: P2O74-、P3O105- 溶解态有机磷(DOP):葡萄糖-6-磷酸、2-磷酸甘油酸、磷肌酸 1 颗粒态无机磷(PIP):Ca3(PO4)2、FePO4 颗粒态磷 颗粒态有机磷(POP):DNA、RNA 活性磷(PO4- P) :凡能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 2 非活性磷:不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 3 有效磷:能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磷。 增磷作用 耗磷作用 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机制 生物释放: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细菌释放 物理释放:扩散、扰动 化学释放:厌氧释放、碱性释放 影响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赋存形态 沉积物组成 环境因子 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 影响磷释放的环境因子 氧化还原电位 生物活性 pH 温度 扰动 氧化还原电位 一般认为底泥释磷与铁磷关系密切,当Eh较低(〈200mv)时,有助于Fe3+ Fe2+,使Fe和被吸附的磷酸盐转变成溶解态而释出。 厌氧状态大大增进了磷经沉积物的迁移和磷自沉积物的释放。Fillons和Willia等人在连续流动释放体系中发现湖泊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厌氧状态是好氧状态的10倍以上。 增磷作用 1 来自水生生物的残骸及代谢废物 浮游动物的代谢活动对表水层内有效磷的再生补给作用极大。被浮游动物吞食的细菌浮游植物的总磷中,大部分被浮游动物以可溶性磷形式排泄释回水中,供细菌植物重新利用。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也含有磷。各种水生生物残骸及其他形式的有机碎屑也会迅速分解再生出有效磷。 2 来自底层水及沉积物 沉积物中的磷经物理 化学 微生物的作用转换为溶解磷,通过扩散作用那个进入底层水,由水体流转进入表水层。 有人认为i,水底沉积物是表层水中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但是如果水体较深,或者处于停滞分层状态,则底层水溶解磷难以迁移到表水层。 3 来自人工施肥 投饵及补给水源 人工施用无机或者有机磷肥,能给水体增加有效率呢。一些补给水体也能给水体带入有效磷。常见的补给水源有:降水,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工业废水,地下水等。 耗磷作用 表水层内有效磷的消耗损失,除了生物吸收利用,随水流失外,主要的是由化学沉淀及吸附引起的。 三、水中磷的分布变化规律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季节变化 磷酸盐含量最大值多出现在冬季或早春,最小值多出现于暖季的后期; 在水体停滞分层时,表层水由于植物吸收消耗,有效磷常可降低至检测不出的程度,而底层水则因有机物矿化、沉积物补给而积累较高含量的磷酸盐。 通常情况下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淡水最高有效磷(P)含量介于1.5-3.5μmol/L之间。 海水中磷酸盐含量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通常情况下最大浓度为 15-30μmol/L,近岸海区因大陆径流的排入其磷酸盐浓度常比远岸海区高;在缺氧海盆或上升流海区,磷酸盐含量也较高,甚至达到0.1mg/L以上,较低的浓度出现于热带的表层水中,在那里最大浓度为3-6 μmol/L 。 1. 水平分布 海洋中磷的含量通常也表现为沿岸、河口水域高于大洋;太平洋、印度洋高于大西洋;开阔大洋中高纬度海域高于低纬度海域;但有时因生物活动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在同一纬度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在海洋浮游植物繁盛季节,沿岸、河口水域表层海水中活性磷含量可降到很低水平(0.1μmol/L)。而在某些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的海区,含磷污水等的大量排入,则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甚至诱发赤潮。 2. 垂直分布 低(水体表层) 高(水体底层) 在真光层,由于浮游生物大量吸收磷,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