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PDFVIP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题目: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距离与形态 作者:刘源,刘红云,骆方 第一轮 审稿人1 意见: 意见1:本文是一项比较前沿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目前的 文稿还有如下问题:研究目的的描述还不够明确。而且,“ Tolvanen(2007)采用模拟研究的方 法探讨了GMM 的参数(如潜在类别、测量信度等)对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潜在类 别距离影响分类的准确性:距离越近,其分类结果越差。Steinley, D. 和Brusco, M. J (2011a , 2011b,2011c) 比较了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ing )和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 )在潜在 分类上的差异,并探讨了潜类别间的重叠性对分类结果的影响。”一段放在这里不甚合适, 应当前移到文献综述或者问题提出部分。建议改成将“ 尚未可知”改成“ 尚不清楚” 。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建议。已经将这一段内容移入了“1.2 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应用”部分, 先针对参数估计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再对模型的应用做出综述(详见修改稿p.3 )。另外, 按照专家建议将“ 尚未可知”改为“ 尚不清楚” (详见修改稿p.4 )。 意见2 :有的数学符号表述欠妥或这不够规范:例如方程1 和2 及其解释,要区分矩阵及其 元素,不要混为一谈。而且,当向量的分量下标是时间t ,那么向量就与t 无关了。又如, 式子(4 )右边应当是向量的分布吧?最后,公式中所有字母都要有定义或者解释。 回应:非常感谢老师详细的审阅和修改建议。本文在公式表述方面的确有一点问题,把元素 和矩阵混用了。现在根据老师的建议,已将所有的公式进行了统一,将公式1,2 做了修改, 公式4 加入了分布的说明。在文章中用蓝色字体标出(p.2 ,3,5,7 )。 意见3 :1.2 节,“对于加速发展、减速发展等非连续发展趋势”, 是发展不连续还是发展速 度不均匀?加速发展和减速发展,不见得不连续吧? 回应:感谢老师的提醒。本文这里有一定的歧义。一般意义而言,加速、减速发展(二次型) 的确并非不连续。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已经将文中原来的表述改成了“对于发展速度的突变, 可以通过定义不同阶段的时间函数来描述和估计(p.3 )” 。 意见 4 :图2 下面一行,“可以根据公式 11”,文中引用远在后文的公式不好,而且似乎与 公式11 无关? 回应:抱歉原文此处引用错误,不是公式 11,而是公式7 (p.6 ),已在文中改正。 意见5 :文中有的句子不够通顺,例如,摘要中“(4)随着潜类别间距离的越大和样本量越大, 参数估计精度越高。” 回应:感谢审稿老师提醒。在文中已经修改核对(如摘要中“潜类别距离和样本量越大” 。p. 1) 审稿人2 意见: 意见 1:This manuscript aimed to answer several questions related to PGMM (1) in what conditions do the PGMM and LCGA come up with similar results, (2) how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model, and (3) how do the distance of latent class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rowth trajectory influence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by conducting a simulation study. The design of the simulation study (i.e., a two-class and two-period model and a 3 (sample size) x3 (distance of x 4 (pattern of growth trajectory) model conditions) was appropriate in addressing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promising and these results sugge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