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第 33卷 第 4期 地 震 地 质 Vo1.33.NO.4
2011年 12月 SEISM0L0GY AND GE0LOGY Dec..2011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5
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
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李 安 杨晓平 黄伟亮 伊力亚尔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2)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逆断裂一背斜是天山地 区一种重要构造形式 。对逆断裂一背斜 区中的活动断裂和背斜之
间的组合关系和形成机制的探讨 ,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 的构造系统。焉耆盆
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是盆地北缘断裂 向盆地 内扩展 的新生逆断裂一背斜 。背斜主逆断裂 以3O。左右
的倾角 向盆 内逆冲 ,现今构造运动强烈 。通过对哈尔莫敦背斜航片解译和 陡坎剖面测量 以及对断层
的探槽开挖 ,认识到在横穿背斜河流的各级阶地(地貌面)上 ,形成 了3种具有不 同性质 的断裂 ,分别
为背斜前翼 (南翼)前的主逆断裂、背斜前翼 (南翼)上的反冲逆断裂和背斜顶部的弯矩正断裂。主逆
断裂在 T.阶地上形成了3条断层陡坎,高度分别为4m、0.8m和 1.8m;在 T 阶地上只形成 1条 16m
的高陡坎 。反冲逆断裂在 T,阶地面上形成 了2~4条反 向陡坎 ,高度可达 4m。弯矩正断裂在背斜顶
部除T 以外的各级阶地上形成了最多 1O条 的陡坎 ,单条陡坎高度可达 14.5m。阶地越老,断层 陡坎
总高度也越大 。分析 3种断裂 的成因认为 :主逆断裂控制着哈尔莫敦背斜 的发育;反冲逆断裂协助
释放挤压应力,反冲逆断裂和主逆断裂之间部分被挤 出;变形背斜褶皱核部顶端产生局部张应力环
境 ,形成弯矩正断裂 。反冲断裂和主逆断裂属于同期发育 ,但二者规模相差数倍 ,弯矩正断裂与褶皱
变形 同期发育,伴随着褶皱变形的起始 ,同步开始 由背斜顶面 向下逐步扩展生长 。
关键词 逆 断裂 弯矩 断裂 反冲断裂 活动背斜 形成机制 焉耆盆地
中图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4967(2011)04—0789—15
0 引言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在早新生代发生碰撞 ,其后对欧亚板块向北推挤持续至今 ,目前这一
作用正广泛地影响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乃至欧亚大陆内部的地质构造演化 。这是地球演化史
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 中形成了被称为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等。碰
撞之后的挤压应力也对天山内陆造山带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成为世界上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
内陆造山带之一 (Molnareta1.,1975,1978,1989;Tapponniereta1.,1977,1978;AvOuacet0Z.。
1993;Fueta1.,2003;Royden,2008)。正是这种板块 问汇聚作用影响着 中国西部甚至整个 中
亚的地形地貌发育,同时也控制着这些地 区地质构造 的演化和破坏性地震 的发生 (Molnaret
a1.,1975;Tapponniereta1.,1977;王琪等 ,2000;王晓强等 ,2005)。 自南天 山地区有历史地震
[收稿 日期] 2011—08—23收稿 ,2011—11—04改回。
[基金项 目] 财政部重大专项 “我 国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南天山和静逆断裂一褶皱带地
质填 图)”和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共 同资助 。
790 地 震 地 质
记录以来 (1853年),发生6级 以上地震 58次 ,7级以上地震7次 ,8级 以上地震 1次 (1902年阿
图什 8 级),表明这一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陈祥玉 ,1988)。现今的GPS观测数据显示 ,帕米尔
高原和塔里木板块向N运动速率约20mm/a,而中天山向NE运动速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