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古诗文大赛1-1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古诗文大赛1-14

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2.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1] 注释 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4.接:接触。 5.上:指唐太宗。 6.去:除掉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大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最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责:要求 ④至:最,极端 ⑤好:喜欢 ⑥耻:以??为耻 2.翻译: ①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 ②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然。”黄帝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恰巧。 (6)涂:通“途”,即路。 (7)若:你。 (8)然:是的,表应答。 (9)所存:所在的地方。 (10)异哉:了不起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