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的干涉和衍射
山阳区第十七中学 张利芳
摘要:从根本上讲,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它们都是光波的相干迭加的结果。二者的区别来自人们的习惯,当光波为有限几束或彼此离散的无限多束,而其中每束又可近似地按几何光学的规律来描写时,人们通常把它们的相干迭加叫做“干涉”,理论运算时,干涉的矢量图解是个折线,复振幅的迭加是个级数;而“衍射”则指连续分布在波前上的无限多个次波中心发出的次波的相干迭加,这些次波线并不服从几何光学的定律,理论运算时,衍射的矢量图解是光滑曲线,复振幅的迭加需要积分。然而,实际生活中干涉和衍射现象往往同时存在,混杂在一起。
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班驳陆离、瞬息万变的景象,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
由于光与人类和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光学和天文学、几何学、力学一样,是一门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然而,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人类的光学知识仅限于一些现象和简单规律的描述。对光本性的认真探讨,应该说是从十七世纪开始的,当时,有两种学说并立,一种是微粒理论,一种是波动理论。其实,“粒子”和“波动”都是经典物理中的概念,近代科学实践证明,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客体,对于它的本性问题,只能用它所表现的性质和规律来回答,光的某些方面的行为象经典的“粒子”,另一些方面的行为却象经典的“波动”,这就是所谓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下面我们从光的波动性入手,探讨一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光的干涉
屋里点着两盏灯,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看到每盏灯的光并不是因为另一盏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而两盏灯同时能够照射的地方,亮度却和其它地方不一样,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两列光波在空间交迭时,它们的传播方向互不干扰,仍各自独立进行,但两列光波交迭处的光的强度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光波的迭加引起了光强度的重新分布,这种因光波的迭加而引起光强度的重新分布的现象就是光波的干涉现象。
设在均匀媒质中有两个同频率简谐振动的相干点光源U1和U2,它们在场点P处可表示为:
U1(P,t)=A1cos( ), U2(P,t)=( )
写出对应的复振幅
U1(P)=A1cos( ), U2(P)=( )
二者的合成为 U(P)=( )
由于强度正比于振幅的平方,于是 I(P)=( )
即 I(P)=( )
式中I1(P)=( )和I2(P)=( )分别是两列光波单独在场点P处的强度,δ(P)=( )是两光波在P点的位象差。( )称干涉象项。
对于光波来说,干涉项的效应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显示出来的,保证位相差δ(P)的稳定,是干涉现象能够观察或检测到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两列于光波来说,如果它们的振动方向平行,其迭加与标量无异,同样可出现干涉项,如果两列光波的振动方向垂直,则不存在干涉项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振动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是可把它们分解成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分量,平行分量之间发生干涉,垂直分量决不会干涉。
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波之间总是没有干涉效应的,因为这时交叉项中将出现下列因子:( ),在( )的情况下,其时间平均值总是为0的。
总之,归纳起来,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有三条:
(1)、频率相同;
(2)、存在相互平行的振动分量;
(3)、位项差δ(P)稳定。
杨氏实验(T.Yo-ung,1801年)是用两点光源作光的干涉实验的典型代表,杨氏实验装置极其简单,但构思极其巧妙,它是历史上导致光的波动理论被普遍承认的一个决定性实验。杨氏实验是在普通单色光源前面放一个开有小孔S的屏,作为单色点光源,在S的照明范围内,再放一个开有两个小孔S1和S2的屏,按惠更斯原理,S1和S2将作为两个次波源向前发射次波,形成交迭的波场,在较远的地方放置一接收屏,在屏上就可以观察到一组几乎平行的干涉条纹。
在杨氏双空实验装置中,数据一般可取:
双孔间隙 d~0.1mm—1mm
横向观察范围 ρ~1cm—10cm
幕与双孔屏的距离 D~1m—10m
在这里d2〈〈D2,ρ2〈〈D2,点源和接收场都符合傍轴条件,设S1和S2与S等远,R1=R2,从而( )可取二者皆为0。如取物平面原点O为于S1和S2联线的中点上,x轴沿此联线,于是,S1和S2两点源在接收屏上造成的复振幅分布为( ),
屏幕上的强度分布为( ),其中A=a/D是每个点源单独在屏幕上产生的振幅,( )则是每个点源单独产生的强度,下面分析干涉条纹的特征:
(1)、干涉条纹的形状
由于I( )与()无关,即等强度线是一组与( )轴平行的直线,强度随( )作周期性变化。
(2)、干涉条纹的间距
干涉条纹的间距定义为两条相邻亮纹(强度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