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评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选登 说 “木 叶”? 云霄一中? 邱从荣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代诗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怎么说。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还提到:“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结合课后习题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其二,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对刚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他们学得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设计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 “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2、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协作学习。 3、举一反三法。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木叶”这一意象,理解文章思路。 难点: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安排: (1)、给下列词注音 灼( )皋( )戌( )瘐( )荃( )桅( )恽( )砧 ( ) 佺( ) 涔( )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2、导入 大家知道林庚先生吗?不知道呀,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学者,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林庚先生是我们福建福州人,我们应该骄傲。 3、作家简介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1952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2006年10月4日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7岁。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 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4、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问1: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 明确:“树”与“木”差别。 问2:“木”和“树”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 明确:“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问3:这篇文章主要还说了些什么? 明确:“木叶”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到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 问4: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