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理论及实践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理论及实践摘 要: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是我国近现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读文法。在理论上,此读文法一方面传承了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另一方面它从古代音律之道和曾国藩的作文之道中推出读文的“阴阳刚柔”学说。在实践中,唐文治将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三十遍读文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对唐文治读文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溯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挖掘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法在文章情感表达和读者认知深化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唐文治;读文法;桐城派;因声求气;阴阳刚柔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于200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作为系列活动的首场大型活动“唐调儒风”专场演出在首都师大音乐厅拉开帷幕。全国各地的“唐调”传人汇聚一堂,热情献演,再现“唐调”魅力,足见“唐调”的深远影响。这里的“唐调”就是指唐文治的古诗文诵读法(以下简称读文法)。
一、唐文治与吟诵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生于江苏太仓市的浏河,晚年定居无锡。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十八岁省试中举,二十八岁中进士。在朝为官十四载,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从政期间,他敢于抨击时政,倡言改革,并受到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成就的启迪,深感“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1]四十二岁以后,他去仕执教,尽瘁教育事业。在近半个世纪里先后出掌两所学校: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下简称国专),成绩卓著,成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先生的办学思想可以从国专的校歌中略窥一斑:“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对经学、理学和古文辞章有深湛的造诣,他以“厚植基础,博览专精”为训导,鼓励学生钻研国学元典,规定“每一位国专学生至少能背诵长篇古文五六百篇”。[3]而他那极富个性的读文法也因其独特的风格为人传颂,在吟诵界,人称“唐调”。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古诗文美读方法,也是历代文人欣赏和传授古典文学的一种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我国吟诵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西周官学中的“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周礼?春官?大司乐》),到春秋战国私学中孔子“弦歌诵书,终身不辍”(《列子?仲尼》),荀子“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劝学》),[4]吟诵之学一直长传不衰。到了汉唐,吟诵之风遍及神州大地,在宋元明清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可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左”的思想和崇洋思想的影响,吟诵之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吟诵历来采用师传徒受、口耳相传的方法,当今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学子都没有听过老先生的吟诵,绝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这门传统教学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9年夏天笔者随吴洁敏教授去上海拜访了毕业于唐文治任校长时期的无锡国专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以鸿教授,有幸亲聆了这位八十七岁老先生的即兴吟诵并做了录音。笔者为陈老洪亮的嗓音、充沛的中气和清晰的口齿所深深震撼,真可用“美听动人”来形容。由此笔者不难想象唐文治当年的读文风采。陈以鸿回忆说:“茹经(唐文治的别号)先生读文时,神完气足,感情充沛,虽耄耋之年,仍旧声若洪钟,苍劲有力。”[5]陈老告诉我们,他当年的老师唐尧夫先生是唐文治的传人之一,是无锡国专的第一批毕业生。唐尧夫先生嗓音得天独厚,高亢洪亮,尤其在读太阳气势文时,响遏行空,铿锵悦耳或如鹰隼盘空,忽又飞流直下,教学效果甚佳。与其他的古诗文诵读法相比,唐文治读文法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次,陈老用这种读法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竟然深入文章境界,以至涔涔泪下。这不就是“因声入境”的表现吗?看来“唐调”的确博大精深,对于凝神炼气,尤其对于文章感情的表达有独到之处。
二、读文法理论溯源
唐文治读文法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经师授而产生的个人创新。唐文治早年在江南著名的江阴南菁书院就读,受业于经学大师黄以周。三年间,他苦心钻研汉学、经学和义理之学,并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音韵之学,研读《说文句读》、《北溪字义》、《音均表》、《音韵阐微》、《说文双声叠均》、《李氏音鉴启蒙》等。据《南菁日记》记载,唐文治一开始“茫然不得其纲领”,“取字母读之,音仍不能分得明,而牙音与齿头正齿更觉分不出。”[6]这里的“字母”是指汉语音韵学上的三十六个字母,代表了三十六个声母,牙音是指七音中的舌根音,齿头和正齿是指七音中的齿音。[7]这些舌根音和齿音一开始让唐文治觉得很难分辨,后来老师让他认真抄写《音韵阐微》并用心体会琢磨,渐渐地他终于悟得诸韵,喜得诸音。可见,唐文治早年就对音韵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