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音乐导课,激情引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导课环节的设计,致使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任何“兴奋点”,教学效率低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先用杨洪基老师的《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熟悉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三国时期。而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简要地讲解几个有关三国的典故,比如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然后教师应重点讲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及赤壁之战战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增强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思考问题。
事实证明,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往往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后续的历史教学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历史再现,巧设疑难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质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设计了课后思考题,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字面意思去讲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较为肤浅。必要时,教师应借助影视作品让历史情境再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历史事件,教师再巧设疑难,以增强学生历史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时就大胆地把电影《辛亥革命》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了解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思考和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搬进课堂,不仅活跃了历史教学的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和呆板枯燥的教师讲解相比较,学生既感觉形象有趣,也感觉耳目一新,再加上教师的思维点拨与方法指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形式,强化记忆
历史知识点多,又难以记忆。特别在复习课上,学生往往死抱课本反复背诵,这种简单重复式的学习方式无疑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学习情境,力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完中国古代文化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背诵歌谣来记忆历史知识。
人类起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
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
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
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
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
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
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
歌谣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是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好帮手。
又如,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关历史方面的演讲辩论比赛,以此来活跃和创新学生们的思维。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以“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体会,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内背景两大方面展开辩论。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倍增,一直具有侵略野心。而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军事国防薄弱,政治统治黑暗,国民思想保守,经济严重衰退……
通过课堂辩论,不仅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也牢牢地巩固了历史知识,深化了历史认识,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承前启后,留有悬念
评书艺人讲究“欲说还休,意犹未尽”,对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每节课的结尾,历史教师可以进行承前启后式的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示,留有悬念,在学生心里创设另一种“情境”。
例如,在讲解《六王毕,四海一》一课后,教师陈述,“秦始皇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国之间相互纷争的局面,并且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那么,秦朝自始皇帝开始,又实施了哪些骇人听闻的暴行呢?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饥饿人民会坐以待毙吗?请听下一讲《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