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VIP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

2.(2017浙江名校联盟,21—22)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完成(1)—(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第二、三则材料,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 析。(4分) 答案 (1)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 (2)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老子是通过 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 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解析 (1)先理解概括出每一则语录的观点,再找相同点。第一则的观点是修养要达到的目标是 “不忧,不惑,不惧”,孔子说这些自己都没达到,表现出谦虚的品质;第二则的观点是人要善问,要 谦虚,尊重别人;第三则讲的是人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2)第二则,孔子用行动说话,以身作则;第三则老子从讲道理的角度阐述观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 惧。”子贡说:“这正是先生自己形象的写照呀!”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鲁国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 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便会迷惑。因此 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以为是,所以能自我彰 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久。 3.(2017杭州高级中学,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 (《论语·先进》) (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 (《论语·先进》) (3)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1)子路长于政事且十分尊重孔子,孔子却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蕴含着 哪些意味?(3分) (2)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3分) 答案????(1)①既是玩笑之词,又是孔子基于对子路刚强性格的了解,而忧虑子路的命运,并对其发 出劝告与警醒。 (2)①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②品德至上,德育高于智育;③有教无类,实行国民平 等教育。 解析 (1)要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说话场合和孔子平易近人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2)第一 则,第二则,讲的都是人各有特长;第三则讲孔子学生众多,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精通六艺。从 三则材料里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子路就显得更自然 随意。 [译文]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宰我、子贡。 能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2)闵子骞侍奉在侧,訚訚如一派中正气象。子路行行如一派刚强之气。冉有、子贡侃侃如一派 和乐之气。孔子很欢乐。但说:“由呀!我怕他会不保天年呀!” (3)(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 4.(2017浙江诸暨中学,21—2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 天下之中,礼也。 (《荀子·大略》) 材料二????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荀子·成相》) 材料三????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致士》) (1)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材料一中荀子的思想。(2分) (2)荀子对“礼”与“法”关系有怎样的看法?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隆礼重法。 (2)①礼高于法,荀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②礼法并举(在强调德治的同时,荀子更强 调法治的重要性)。③礼为法之本,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解析 (1)可从“隆礼尊贤”“重法爱民”中提取答案。(2)可参考译文,将每一则里所体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