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汉墓石刻中体现长生追求及其作为道教通向审美契机
浅议汉墓石刻中体现长生追求及其作为道教通向审美契机摘 要:汉代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石刻、壁画、石雕艺术。这些艺术作品大多以长生追求为主要思想内容。汉代的长生追求既不同于先秦早期将现世生命和无限生命看成一体而在墓葬中以大量来世生活的场景、器物来装饰;也不同于道教成熟后将长生完全看成是入葬前达成的而大大淡化了墓葬中长生追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古代原始道教信仰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这种长生追求及其所使用的感性手段本身也成为了道教信仰通向审美的契机。
关键词:汉墓石刻;长生追求;道教;审美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64-03
人天生就对于死亡有一种畏惧感,但无论如何,上帝并没有将永生赐给人们,死亡成为了人的必然归宿。然而人能够思考死亡;死亡与现实生命构成一种独特的张力,人从对死的恐惧中找到超越死亡的要义,使死成为生的另一段。这种“向死而生”的情怀构成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重要差别,成为了人通向真善美的另一个通道。而正如陆扬在《死亡美学》中所说的:“宗教是人类对死亡的一切超越形式中最为原始,也是最为精致的一种。”①在对死亡的诸多宗教式阐释中,长生不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随着先秦的不断演变与发展,神仙信仰在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综合了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上,原始道教逐步趋于成熟,并最终于东汉后期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作为道教信仰核心的长生追求也已经有别于之前的形态,而初步具备了宗教的意味。长生追求在先秦时就已经在先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时的“长生”还没有将现世生命和无限生命区分开来,“长生”仅仅是现世生命的无限延长。应当说,这种观念仍然是十分朴素的、低层次的灵魂不灭观。而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意识到“长生”是一个区别于现世的“彼岸”。与此相对应的,墓葬装饰(主要是后期)也不再如之前那样主要描绘墓主人在另一世界的生活图景而更多是通过一些神仙形象(或象征)来表达这种长生追求本身。
一
汉代的墓葬装饰图案主要包含有壁画、木棺椁的装饰画、石椁石壁的石雕石刻装饰。由于保存的原因,石刻艺术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石刻作为汉代墓葬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随处可见先民长生追求的痕迹。首要表现便是西王母、女娲等形象的广泛出现。
一直以来女娲都与创生、生殖内容联系较密切。目前能够看到的相对全面的关于女娲造人等传说的材料是唐代《风俗通义》中的记述。②汉代文献中虽没有比较完整的记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当时人们就已经将女娲与创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淮南子·说林》: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③
关于这段文字,目前有两种解读。一则如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④从这段注解中,我们可以得出了女娲与众神共同创造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女娲之功在于“化”。所谓“化”,就是孕育、化生的意思。正如高诱所说,皇帝分阴阳,上骈、桑林诸神创造出了人的各个器官,而最终在女娲的孕育中形成了人。另一种则认为“上骈说的是女蜗制造泥人耳目的方式,上指耳朵眼睛在人体的部位,骈乃并列、对称之义;桑林说的是女蜗造人时用作骨骼的材料,亦即桑树的枝干。因此,《淮南子》中女蜗造人这一断片,并不是另一种诸神造人的神话,而是女蜗拎土造人神话中的一部分。”⑤但不管如何阐释都足以看出女娲在汉代就已经与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女娲形象也正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了汉代先民们对长生的追求。
女娲是神话思维下的产物,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巫文化的一个源头。在墓葬中出现的时间远早于西王母——上古时,甚至是处于墓葬装饰的中心地位的。随着神仙信仰的兴起、长生追求的宗教式的变化,西王母作为长生目标的“大罗金仙”成为了无限世界的主宰——这导致了汉墓中西王母形象的中心位置而更原初意义的女娲则下降为了墓葬装饰的陪衬。
西王母乃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她也是汉墓中出现最多的神。西王母属于大罗金仙一类,已然形神俱妙,不受生死的拘束,神聚神散操纵自如,自古以来便是长生的象征。然而西王母的长生象征不是与生俱来的,其长生意义的形成有一定的演变过程。
对于西王母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中: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⑥
在这里所描述的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女神形象,并非一个人形的女神形象。随着审美的不断自觉,到了西汉时,西王母在一系列的宗教演变中逐渐成了一个成年女性的女神形象。《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的场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