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社会发展变迁中女性职业角色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发展变迁中女性职业角色研究

社会发展变迁中女性职业角色研究【摘要】“妇女回家”论争的实质,是对女性社会价值与职业角色界定的差异性认识。体质人类学及大量生物学研究表明,两性先天的差异主要是生理性体能差异,职业岗位上的差异是两性间体能差异而非能力水平差异;未来将迎来两性共同发展的必然与职业角色的平等,“妇女回家”的女性性别歧视将导致整个社会蒙受损失。 【关键词】妇女回家 职业角色 差异 平等 “妇女回家”论争与女性职业角色认识的差异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人才奇缺与就业压力常常同经济结构变革调整如影随形。每当社会变革带来就业竞争压力时,从官方到学界,就会有人提出用“妇女回家”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就业的矛盾。纵观中国百年以来关于“妇女回家”论争的起起伏伏,其本质就在于对妇女社会价值及其职业角色界定认识的差异性,学界、政界、社会组织都从各自的立场与利益出发,对“妇女回家”作出不同反应,是中国社会国家、单位与个人关系分化、社会利益分化及利益的多元化表达①。历史跨入到二十一世纪,仍有学者持有“男人工作,妇女回家”的论调,将之作为缓解中国劳动力就业紧张的良方,把女性的社会价值与职业角色界定为“女人做好家务,增加生活的附加值”②。提出这一观点对家务劳动具有经济学与社会学价值,但其在尊重妇女们为家庭付出劳动的同时,却因忽略了家庭劳动的社会认知程度与社会管理制度机制保障而掩盖着两性不平等的实质。探究这一思维的深层原因,则是早已在历史中发霉的“男尊女卑”观念。在近三百万年的人类史、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以及有半个多世纪解放史的中国,持有这一观点者不足为奇,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经济学家以赫赫大作《跨世纪难题:谁为中国人造饭碗》等炳立此论,值得关注与认真剖析。 人类进化历史中的女性职业角色分析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社会生产及两性关系时,曾指出:“无论是自身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③。从历史基础看,母系氏族时期,兼负了两大原始生产的母亲们职业角色曾经至高无上,无论在自然关系或社会关系中,妇女在生育、采集、种植、狩猎等劳动中的价值创造总体上高于男性。同时,人类在自然力威胁下对女性生殖的崇拜也是女性为尊的原因之一。但女性生育,纯然为生理机制的自然属性,初期妇女作为自在的类存在物,对此神圣天职是不自觉的。因此,母系时代的女性为尊并无男性歧视倾向,与后世的“男尊”不可相提并论,因生产力的低下,人类思维水平的低下,此时的两性处于不自觉的平等状态。从意识形态上看,大量民俗学资料表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发展,几乎均是从早期信仰女神崇拜起程。中国众多民族崇拜的始母神是女娲。人们将创造人类、化育万物、上补苍天、下除百害的功绩归于女娲。于是,人首蛇身的女娲,以创世始母神与治世英雄神的双重神格代表着生存、繁衍、壮大、发展等孕大含深的龙图腾精神,且历千年百代,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潜意识。从民族学到人类学,从历史典籍到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事象,都证明了女性为尊的时代,担荷着人类基本生存与繁衍的母亲原始伦理职业角色,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恩格斯分析两性最初社会分离时曾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④由自然到自为,男性在原始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基础到意思形态不断进化中,尤其是私有制产生之后,逐步确立了父权制,氏族迅速向家庭分化,男性全身心投入社会财富创造,从此主宰世界;女人则由氏族走向一个个男人的家庭,从此受制于男人。恩格斯同时指出:“家庭的出现,使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奴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⑤通过考察历史可知: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的一半群体的失落,即女性“为奴”作为沉重代价的。 社会形态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职业角色考察 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一般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而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角色,与社会变迁是非同步的。就我国而言,大致可分作:母系社会女性为尊时代(男女平等基础上);父系社会直至建国前的女性为奴时代;建国后的妇女解放时代三个阶段。 从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五经箴言,到“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的世俗非难,直至“红颜祸水”的千年古训,表明我们对两性间的平等问题,从未乐观。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数量比较:父系文明之始至新中国建立,女性为奴的时代约八千至一万年,而妇女解放的时代仅有六十多年。诚然,百年以来,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范围内来看,新中国妇女解放的速度与程度是空前的。但是,以区区数十载的解放史,对比茫茫八千年的为“奴”史,男女平等在意识形态中还是任重道远。 两性智力差异论误区对女性职业角色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娃的《第二性—女人》,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