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PPT129页).pptVIP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PPT129页).ppt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PPT129页)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最优生产技术—OPT 二、精细生产—LP 三、敏捷制造—AM 四、企业流程重构—BPR 五、供应链管理—SCM 一、最优生产技术-OPT 问题:在有约束情况下,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产出? 原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关键工序,限制了生产系统的生产率。 OPT目标: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匹配 MRP和JIT相结合的一种的生产组织方式 一、最优生产技术-OPT 1 财务指标 净利润(Net profit,NP) 投资收益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现金流量(Cash Flow,CF) 2 作业指标 产销率: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 库存:闲置的资源。 运行费:生产系统将库存转化为产销量的过程中的一切费用。 3 OPT的概念 瓶颈和非瓶颈 关键资源和非关键资源 瓶颈: 实际生产能力小于生产负荷的资源。 或者,生产负荷最大的资源。 ·瓶颈工序: (1)瓶颈工序数目不超过5个。 (2) 瓶颈工序上没有等待时间,时差为零。 (3) V型、A型、T型企业的瓶颈识别 关键资源网络(主网络): 由瓶颈及其下游作业构成的工程网络。 非关键资源网络(服务网络): 瓶颈上游作业构成的工程网络 4 、OPT的九条原则 (1) 平衡物流,而不是平衡生产能力。 以物料为中心:按需定产 以设备为中心:设备利用率高 (2) 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是由自身的能力决定,而由系统的约束(瓶颈)决定。 (3) 资源的效用不等于资源的利用。 (非瓶颈)资源的有效利用不等于资源的充分(100%)利用 (4) 瓶颈上损失一小时,是整个生产系统损失一小时。 (5) 非瓶颈上获得一小时是毫无意义的。 (6) 瓶颈控制了产销率和库存。 (7) 运输批量可以不等于加工批量。 (8) 零件的加工批量应是可变的。 (9) 排作业计划时应同时兼顾所有的约束,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而不应是预定值。 5、 DBR系统 鼓(Drum):瓶颈, 瓶颈控制着企业同步生产的节奏(鼓点) 缓冲器(Buffer):防止随机波动, 库存缓冲:安全库存 时间缓冲:实物量完全按计划确定,只是时间上提前送到的物料。 绳子(Rope):减少库存,控制进入非瓶颈的物料, 6、OPT的计划与控制步骤 (1) 识别瓶颈,是控制物流的关键。 (2) 基于瓶颈约束,指定产品出产计划。 关键资源排序:顺排 (3)为瓶颈建立缓冲,使瓶颈得到充分利用 (4) 控制进入非瓶颈的物料,平衡企业物流。 非关键资源排序:倒排 7、 OPT软件 产品出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采购计划 库存报告 交货期的执行情况 有关产出率和库存的财务报告 二、精细生产 大量生产的时代已经过去 精细生产是当今世界汽车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二、精细生产 1、大量生产的时代已经过去 本世纪初,亨利?福特和A?斯隆将劳动分工原则应用于汽车工业的生产和管理,并与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模式,揭开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序幕。 大量生产模式的出现使企业实现了高效率与低成本,逐渐取代了以欧洲企业为代表的手工生产模式,也促进了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形成 二、精细生产 大量生产模式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工业化初期是一个产品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往往供不应求。产品数量增长快、品种单一、生命周期长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企业通过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战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新的问题。 二、精细生产 面对这种形势,大量生产模式的固有缺陷便暴露无遗:专用、高效、昂贵的机器设备缺乏柔性,不易于变化,产品种类受到限制,使大量生产者拒绝开发新品种;为了使高的固定成本分摊到尽可能多的产品上,生产线不能停工,而为了保证不间断生产,就需要各种缓冲,如过量的库存、过多的供应厂家、过多的生产工人、过大的生产场地等。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变革大量生产模式已势在必行,大量生产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 二、精细生产 2、精细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二战之后,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精细生产模式又逐步取代了大量生产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IMVP)的John Krafcik 给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所起的名称,实质是对资源占用尽可能少,利用率一种尽可能高的一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其基本思想是要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活动,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并通过不断地改进,员工之间的协力工作和沟通来实现高质量、低成本与高效率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