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没有中国血统中国“客家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没有中国血统中国“客家人”

没有中国血统中国“客家人”他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1989年酷夏,梅州市人民医院病房,一位身材伟岸、高鼻大眼、银发白髯的中年“老外”,拿着梳子,泪流满面地给一位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中国老太太轻梳头发,并用客家话唱“月光光,秀才郎”童谣。他唱一句,老太太接一句,就这样唱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唱到“鸭嫲嘁喳,挑水淋蔗”时,“老外”已泣不成声,而老太太安详地在“老外”怀里长眠了…… 洋娃娃孤儿 从梅州往南走7公里,便是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江陵堂,1906年,熊如淡在此出生。他幼承耕读传家家训,对儒学和书法造诣颇深,成年后开了家私塾,靠教书糊口。 教书收入实在有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兵荒马乱,盗贼肆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24岁的他变卖家产,筹备了一笔盘缠,和23岁的新婚妻子黄凤娇,在1929年12月31日从汕头出发,坐船经过七洲洋(西沙群岛附近一带洋面)来到大荷(印尼)爪哇岛巴城(雅加达)谋生。几番拼搏之后,开设了一家小小的“阿弄”杂货店,丈夫卖面,妻子卖菜。1948年10月,生下一个女儿并收养了三个印尼女孩的黄凤娇很纠结,客家人重视传宗接代,老家的母亲一直想有个孙子,夫妻俩便想到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 1947年11月,一个小生命伴随着嘹亮的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然而,刚刚出世的他被遗弃在孤儿院门口。凌晨,雅加达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在门口看到一个男婴,皮肤棕色,头发卷曲,两眼又圆又大,是个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11个月中,他曾经两次被华侨抱养回家,因为没有中国血统,最后都被送回孤儿院。 黄凤娇来到孤儿院,打量着孩子们,只见一个洋娃娃直勾勾地盯着她看,她冥冥之中觉得和他有缘,便抱养了这个男婴。望子成龙的养父母给他取了个吉利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爱心烙上中国印 从此,父亲的担子更重了,母亲精心抚养这个心肝宝贝。咿呀学语,母亲用客家话教他说“阿爸”、“阿姆”;过了一段时间,憨厚的阿爸扶着他蹒跚走路;阿姆拍着巴掌教他唱客家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鸭嫲嘁喳,挑水淋蔗……”,又讲“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教他“有钱钱安人,没钱话安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忍气能留财,受气能得福”的道理。 几年温馨生活,德龙学会了客家话,进入华文学校读书。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受到小伙伴欺辱,骂他“杂种”“黑鬼”“番佬”,每次负气回家,母亲总是把他抱在怀里百般抚慰,再三耐心开导:抬头走路、埋头读书、老实做人、团结友爱……父母还到学校找老师主持公道,老师批评了骂人的同学,但熊德龙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特别感动,从此对父母更加爱戴,因为他知道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女是本能,而对养子也能这么好,那就是伟大的慈爱。 母亲不间断地寄钱回梅县老家,赡养双亲。他八九岁时的年关,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他去当铺当钱寄给家乡的两位老人过年。年幼的他当时与养母坐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里,他大惑不解地凝望着一边抚摸心爱的手镯,一边心酸得泪水涟涟的养母,养母说了一句令他毕生难忘的话:“孩子啊,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家”,深深扎根在熊德龙幼小的心灵,他第一次从养母那里品味到“家”的含义,他第一次想回养父母常说的那个“老家”。 自强不息 在养父母的哺育下,熊德龙在人生沧桑岁月的坎坷中,划出了自己成功的轨迹。 熊德龙读初中了,瞒着家人半工半读,一次意外事故受了重伤,一家人和亲友在医院里对他悉心照料。1964年,遇上印尼排华狂潮,华文学校被关闭了,为了帮助父母养家,他出来做工。步入商界之后,得益于梅县华侨、商界巨子丘星祥、丘麒祥兄弟的熏陶、指导,17岁在生意场中就能独当一面,表现出过人的经商才华。18岁开办了海绵厂,当起小老板,30多岁便开了16家工厂,从生产软的海绵到硬的钢铁,以及纺织、服装、烟草加工、酒店、银行和房地产等多种行业。 立业了,成家了。19岁的他与祖籍闽西的连美美小姐结婚了。妻子相貌美,心灵也美,而且也讲客家话。转眼之间,当年的阿爸、阿姆升格为阿公、阿婆,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但在双亲跟前,熊德龙仍然是个大孝子。俗话说,大做样,细学样。子女们长大了,熊德龙每次回到家,客厅里便摆着孩子们献上的5杯热茶。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奋斗,熊德龙在美国(1982年移民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经营着银行、信贷、国贸、钢铁、纺织、房地产、卷烟几十家多元化企业,成为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著名的美籍客属企业家。 回故乡 吃水不挖井人,熊德龙不忘养育恩。他常对人讲:“养父母的故乡便是我的故乡,养父母的祖国就是我的祖国。” 1978年秋,他在澳门用望远镜看见一位老伯母在驶牛耕田,不禁心痛。他想到了大陆的阿婆今年90多岁了,还在梅县。他多想回去看看她啊。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