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螺旋式上升背景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探究
螺旋式上升背景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探究“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要有引导作用。编写教材应当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1]。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材编写应坚持螺旋上升的原则,既要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做到螺旋上升,同时也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做到螺旋上升。本文结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必修4函数图像变换编写的比较,谈谈对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认识。
一、苏教版高中必修1、必修4函数图像变换编写的比较分析
1.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上充分注意了螺旋式上升
螺旋上升是教材编写应遵循的一般原则。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的相同而内容的深度、广度的不同;上升体现在层次的提升,以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的适度加深上,而不是简单地再现或重复[2]。
图像变换是高中函数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图像的平移、伸缩(纵向和横向)、翻折等。高中阶段对于这些变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像的变换出现在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上,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出现在高中数学必修4教材上。从指数函数到对数函数,再到三角函数,研究图像变换的载体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也在改变;从平移变换到伸缩变换,教学内容的广度也随之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如下图所示。
2.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过于依赖合情推理,未能做到螺旋式上升
引入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新课程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有利于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方法论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除了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外,同时还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来引领数学的发现。但在具体操作时,尚存在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过于依赖合情推理现象,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忽视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现象,显得机械单一。这对学生科学的探究素养的形成是不利的。对苏教版高中教材指数、对数、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编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三部分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都强调了以图识性、数形结合的思想,基本都按“作图观察——理性思考——得出具体结论——一般化”的方式编写。比较如下。
(1)作图观察
①指数函数图像平移变换作图如下:
②对数函数图像平移变换作图如下:
③三角函数图像平移变换作图如下(由于相位变换、周期变换和振幅变换呈现的方式完全相同,故此处只呈现相位变换教材编写的方式):
(2)理性思考
①指数函数:函数y=2x-2中x=a+2对应的y值与函数y=2x中x=a对应的y值相等;
②对数函数:函数y=log3(x+2)中x=a-2对应的y值与函数y=log3x中x=a对应的y值相等;
③三角函数:函数y=sin(x+1)图像上横坐标为t-1的点的纵坐标,与函数y=sinx图像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3)得出具体结论
①指数函数:将函数y=2x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2x-2的图像;
②对数函数:将函数y=log3x的图像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log3(x+2)的图像;
③三角函数:函数y=sin(x+1)图像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1个单位而得到的。
(4)一般化
①指数函数:以“思考”的形式呈现:“函数y=ax+h与函数y=ax(a0,a≠1,h≠0)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对数函数:以“思考”的形式呈现:“函数y=loga(x+b)与函数y=y=logax+(a0,a≠1,b≠0)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三角函数:直接告知一般化结论:函数y=sin(x+φ)(其中φ≠0)的图像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的图像上所有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0)平行移动|φ|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的。
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强调了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归纳推理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再进行逻辑推理。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研究的方法,学生在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时实际上已经接触这种方法了。但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不同学段的学生?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是否始终不变?数学的重要结论是否一定要通过合情推理的形式发现呢?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是否一定要从形开始,依图识性?能否依性作图?能否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要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方式尽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