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路径与策略.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路径与策略

各位同仁,大家好!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中学生历史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 教“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 历史知识的最基本工作,即利用历史材料,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搞清史实;二是解释历史。 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托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性地理解过去,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什么是历史知识? 首先,历史一定是“人能够记住的东西”。它必须是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且令人感到愉悦或是震撼的。应当是内心中的一种触动和共鸣。 其次,历史一定是对于当下的回应与参照,要重塑当时的情境,辨别当代和现代的相同和差别,能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潮流、感情和风貌,最后在得出一些值得尊敬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背后的分析和结论。 最后,历史的一部分应当是不完整的,可能是有错误的。 二、利用历史材料,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情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利用历史材料,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汉代画像砖 古代诗歌 《清明上河图》 《国史概要》 教材 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 以诗证史 以图证史 “在历史画中表达现实, 把现实带入历史画中。” 《清明上河图》,其艺术水准精湛,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以图证史: 图像解释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的描述,主要关注图像的“自然意义”,由可识别的物品和事件组成。 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关注图像的“常规意义”,如图像中的战事是某场具体的战役。 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关注的是图像的“本质意义”,也就是“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 ——彼得 ·伯克《图像证史》 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 第一,观察视角不同。宋本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盾;明本反映享乐主义,各种享乐和消遣店铺应有尽有;清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具有矫饰主义动感中的华贵品质。” 第二,风俗民情不同。三个版本中的衣冠服饰、市井生活、舟车用具等形制均不相同,分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民本地位不同。宋本较多描述普通百姓的商业生活,明本和清本处处体现画家的官本思想。 多元材料相互印证 (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的文字材料、《宋汴京平面图》与《清明上河图》互证: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唐李白的诗歌与长安城的西市图的互证。 学者研究,够得上近代企业的有1000家左右。这1000家左右的近代企业能够产生多少资产阶级分子呢,充其量不会超过1万人吧?……有人根据1911年各地商会的会员数和商务分会会董数,约略估计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为52630人。 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上并无鲜明的分歧:参加某些反帝爱国运动,政治上一般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求稳怕乱,是立宪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P375~377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通观历史全过程,辛亥首义及其演进与终局,是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从清朝离析出来的汉官、袁世凯集团、清廷满洲亲贵、西方列强等几种力量相互博弈的产物,背后更受国内、国际局势所左右。 因缘果报终成革命 “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 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瑞澂之逃遁、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 ——梁启超 朕(溥仪)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937年11月7日日记:“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争,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胜防也” 12月1日日记: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