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产业云林的地理环境与产业-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PDF

地理与产业云林的地理环境与产业-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与产业云林的地理环境与产业-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地理與產業 雲林的地理環境與產業 陳國川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 【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現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主要著作】 1. 陳國川,〈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報告》,33:1~51,2000 年。 2.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 環境問題〉,《臺灣文獻》,51 (1):495~538,2001 年。 3. 陳國川等,《臺灣地名辭書.卷九 .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年。 4.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與活動形式》,地理研究叢書第 29 號,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2。 5. 陳國川、葉爾建,〈臺灣總督府の番地治理の策に就て 1895-1945 年の間に 頭前溪上流域の例〉,《南島史學》,65 、66 :85-116 ,東京:南島史學會, 2005 年。 28 【授課大綱】 雲林的地理環境與產業 ※ 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環境問題 壹、前言 貳、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社會的特色 參、傳統農業的生產內容與生產技術 肆、雲林地區的原始農業環境 伍、結論 ※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 壹、 前言 貳、 官有原野地的查定 參、 官有原野豫約開墾的申請法源 肆、 官有原野豫約開墾賣渡地的申請與許可 伍、 官有原野豫約開墾賣渡地的墾殖過程 陸、 結論 【推薦參考書目】 1. 陳國川,〈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報告》,33:1~51,2000 年。 2.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 環境問題〉,《臺灣文獻》,51 (1):495~538,2001 年。 3. 陳國川,《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與活動形式》,地理研究叢書第 29 號,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2 年。 4. 陳國川等,《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年。 29 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環境問題 (《臺灣文獻》,51(1):495~538) 陳國川 壹、前言 雲林地區指濁水溪以南,北港溪以北之地。地形上由濁水溪沖積扇南翼和 斗六丘陵兩個地形區組成。在漢人移入以前,本地區原屬平埔族偵兒干、西 螺、他里霧、猴悶、斗六(一名柴裡)、南社等社的活動領域;(黃叔璥,1957: 103)明鄭時期,已有屯弁在大衰榔東堡、他里霧堡、斗六堡等地墾殖;(王世 慶,1970:22)臺灣歸清以後,入墾漢民人數更多,不僅康熙 43 年左右(1704), 「流移開墾之眾,漸過斗六門以北矣。」(周鍾瑄,1968:106)且康 、雍之際, 各地也皆有漢人定點拓墾或開陂築圳。(土地慣行, 1903:56-70;伊能嘉矩, 1909:86-88;99-107;陳紹馨,1964:152;Shepherd,1995:175-176)有部份學 者判斷,雲林地區的農業開墾,大致在雍正朝時墾成,至遲在乾隆末年已開墾 完竣。(梁志輝,1998:97-104) 儘管漢人入墾雲林地區的時間甚早,也可能在乾隆末年即「開墾完竣」, 但相對於臺灣其他地區而言,經過清代二百餘年的墾殖,雲林地區土地開發的 效果,則顯得相當低落。以明治 29 年(1896)各縣廳申報的田園資料為例,雲林 支廳的耕地率,不僅遠小於其他同以平原地形為主的宜蘭、鹿港、嘉義等支廳 及鳳山支廳東半部,同時,也遠低於以丘陵地形為主體的新竹、苗栗支廳;此 外,如果以墾成田園的平均租額作為土地生產力的指標,則雲林支廳的土地生 產力亦居各地之末。(表一)面對此一明顯的地區差異,本文企圖解決的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