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农和神农得荼传说
神农与神农得荼的传说
薛德炳 万源市茶叶局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以前也曾读知几则茶史经典论据的谬误。如《顾命》中的“王三诧”不能释为用“茶作祭”。《六经》中的“荼”字不是指“茶”。“晏子食茗”①是无中生有。论据谬误,对茶史研究是有负面影响的。余也曾引述过“神农得荼”,虽有疑虑,但未料其出处是子虚乌有。唏嘘之余,有对考据者求实治学的赞佩,也有重新检索茶史的兴趣。
一、关于神农氏的传说
现代考古已证实,在远古时代,我国形成了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即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和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且相互作用和影响。而神农是人类在原始农耕时期,因自然崇拜产生的偶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如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夏以上祀之。周弃,亦稷,自商以来祀之。有称为田祖的叔均。1959年湖南宁乡县寨子山出土商代青铜器“四方人面鼎”,内壁铭文“大禾”。鼎四方有方形人面。解称:大者,天也。禾者,嘉禾,农也。汉字言五谷之义的字皆从禾,有可能是因禾是最先人工种植的缘故。学者疑此鼎祭祀的神即传说中的神农原型。不同的农业起源中心或农业经济圈有不同的农神。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华夏民族先民崇拜的农神形象以神农为典型而传承。
神农传说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农氏的神化传说,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原因在于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淮南子·修务训》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借助“远古圣人”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农家”是百家学派之一。《汉书·艺文志》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的代表人物有许行。农家的代表著述有《神农》二十篇和《野老》十七篇。班固自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又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先秦两汉言及神农功绩,治理天下的文献不下数十种,由文献出现的先后,可见由简至繁的规律。其中《世本》和《竹书纪年》是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的始作俑者。《世本·帝系篇》最早出现“炎帝神农氏”的词句。东汉·宋仲子注云: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世本》原书佚于宋代,清人张澍等有十余种辑本)。《竹书纪年》记录有:炎帝神农氏,其国初伊,又国耆。自此,神农—炎帝是一人或是二人之争纠缠两千年不休。
二、神农尝百草文字描述的演变
言神农尝百草较早的文献是陆贾《新语·道基》:“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淮南子·修务训》则更进一步:“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虫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尝百草酸碱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白虎通·德论·号》、《史记·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晋人干宝《搜神记》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不难看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是后世渐次增益集成的。清代首言“得荼而解之”是想当然。
三、《本草》文献的出现与增广
《本草》的出现有说始于战国、西汉、魏晋等。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本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唐·贾公彦《周礼疏》引晋·荀勖《中经薄》:有子仪《本草经》一卷。郑康成注《周礼·疾医》:“谓治合之齐,存乎神农,子仪之术。西汉以前有无《本草》问世,有四点线索可以推论。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汉武帝曾招集方士,本草待诏若干”。
2、班固《汉书·郊祀志》: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3年),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人皆归家。
3、《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公元5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京师。
4、《汉书·楼护传》:“楼护随父为医长安,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西汉中后期,两次官修医藉文献,已有待时听命的《本草》学者,表明西汉之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