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及对当代启示.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及对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及对当代启示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廉政制度建设,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历史悠久,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其中有些精华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廉政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对我们今天来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廉政建设也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就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廉政制度的研究,为当代廉政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廉政制度;发展阶段;特征;启示;中国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35-03 伴随着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传统廉政制度也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自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即所谓的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开始萌芽的阶段;秦汉王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廉政制度正式生成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廉政制度继续发展的阶段;隋唐时期是中国廉政制度走向成熟的阶段;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发生变动的阶段;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廉政制度衰落的阶段;民国时期是中国廉政制度转折变型的阶段。历史的发展催生了传统的廉政制度,传统廉政制度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传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成效,在中国伟大文明的发展史册中无疑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一、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建设的特征 综观中国古代各朝廉政制度的建设,从横向上来讲,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一)重视任人唯贤,保证官吏素质 政治是否清廉,与官吏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统治者认识到,只有本身清廉正直的人才能够为政清廉,所以选拔官吏时,无不注重选拔“贤良”之人。据秦简《为吏之道》载,秦朝时反对官吏“居官善取”,要求“廉而无别”“精(清)潔(洁)正直”,不得贪图钱财,尤其规定“任人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荐举人对所荐举人要连带担责,以此来保证任用官吏的素质。汉代的吏进制度包括察举、征召、辟准、荐举、考试、任子等选拔形式。察举即选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以其中的孝廉为吏进正途,其注重选贤任能之风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种任贤重德的选吏标准,使秦汉之际出现了大批杰出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汉王朝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延续,为封建国家选拔贤良出任国家官吏,保证官吏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立了选贤任能的官吏制度,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实施保证,为了杜绝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任人唯亲,历代都十分注重回避制度。如两汉时规定“宗室不宜典三河”、“王舅不宜备九卿”、“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同时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督。唐时规定,三省高级官员及诸王、驸马等,其亲属不得做京师的地方官,一般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宋朝则从亲属扩及门客,对宗室几乎都不得任用。回避制度的实施,更好地保障了官吏任用选拔的公平性,不失为廉政的重要举措。 (二)倡导清正廉明,形成廉政氛围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有了符合统治者素质要求的官吏,还必须有一种廉政的风气,使官吏能自觉地为政清廉。这种清廉风气,一旦由统治者提倡和标榜,便会深入人心,具有了权威性和震慑力。汉文帝认为廉洁的官是人民的表率。汉武帝则明令“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隋文帝时,将当时在地方上享有清官盛誉的公孙景茂召到长安,接见宴请,擢升太守,调迁刺史,并将其事迹诏告天下。唐朝魏征说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统治者对清廉官吏的提拔,既是对清廉官吏的一种褒奖,同时由于其本身正直,一旦重任在身,力求成为表率,也带动了廉政之风。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皇室成员为官清廉,以期以身作则,带动百官的清廉之气。明洪武年间,驸马欧阳伦利用职权,指使部属官吏多次贩卖茶叶,牟取暴利,并仗势打击有碍于此的下级官吏,后为朱元璋所知,亲自查处此案,并且下令斩杀欧阳伦。一时朝野震动,朝风为之一清。 (三)建立考课制度,加强激励措施 政治是否清廉,官吏有无政绩,必须有一套可以见到的标准来衡量,并为统治者所掌握。考课制度的建立,对于考察官吏政绩,激励官员进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秦朝的《课律》明确将“精(清)廉毋谤”列为“五善之一”,而将“居官善取”列入五失之中,其考课标准已初具规模。 到了唐朝,官吏的考课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官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德”、“行”两方面。“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忠信笃卫的状况;“行”包括官吏才干大小,守职的勤惰状况,政绩的有无和大小。“德”的标准是“四善”:德、慎、公、勤。行能政绩的考课标准有“二十七最”,如其第一“最”:“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则是对监督官员的标准。同时,将考核的成绩分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