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学刊 2008年第1期
一 颗 丰 富 的 种 子
— — 穆旦《玫瑰之歌》的历史情感书写
。蒋进国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 《玫瑰之歌》流淌着穆旦对历史及现实的思考,是微观切入穆旦诗境的佳径之一。其后来诗歌
的诸多元素在这首诗里初现端倪,诸如清醒的历史观、静观默省的情感、独特的生命体验等。穆旦在诗里自喻:“一
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实际上,这也是一颗具有丰富内涵的种子。
[关键词] 穆旦;《玫瑰之歌》;历史循环;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01—0129—03
熔岩的心期待深沉明晰的固定”。这是一首并不纯粹的爱情
诗,其间蕴藏着当下人生体验和思考。诗人站在即将结束学
一 颗充满熔岩的心/期待深沉明晰的固定。一颗冬目 业投入战乱生活的门槛上,对自己充满希望与困惑的未来做
的种子期待着新生。——穆旦《玫瑰之歌》 出预言:“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穆旦的人生轨迹刚
“种子”是穆旦诗歌中值得关注的意象之一,它汲取母体 穿过湘黔滇三省3500公里,没有谁能预测未来的他历尽九
营养,融进大地怀抱,面临等待发芽新生或枯死于黑暗的双 死一生的战争,最后在新中国的浩劫里燃尽诗情。这颗“冬
重命运。如果我们把诗人看做是一颗“种子”,那么《玫瑰之 日的种子”以燃烧自己为代价,用独特丰富的诗篇和人生经
歌》则提供了这颗“种子”的诸多内涵。“生活变为争取生 历实践着“新生”的预言。值得注意的是,《穆旦诗文集》中
活,我们一生永远在准备而没有生活,/三千年的丰富枯死 大部分独特元素在《玫瑰之歌》均可找到清晰的线索。沿着
在种子里而我们是在继续”(《隐现》),面对“没有中心”的生 这些线索,可以探寻穆旦清醒的历史观、静观默省的叙述方
活,失去了三千年文化底蕴的现代人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 式、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也是从微观切人穆旦诗境的最佳视
后不见来者”的断裂时代,唯一可以继续传承我们生活的种 角之一。
子在现代的土壤中即将窒息。不过,“种子”并没有枯死,历 “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历史的无限循环。
经屈辱和苦难的穆旦坚强活下来,“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 诗人在《玫瑰之歌》里感慨这轮照耀千古的太阳见证了中华
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智慧之歌》)。穆旦这 民族一辈又一辈毫无变化的静止生活。穆旦深切感受到中
粒历经苦难的“种子”汲取人间独特的痛苦和坚强,深埋在冬 国社会自古以来治乱更替、周而复始经过一个圈又回到原点
雪之下,集聚着丰富的力量,期待“智慧之树”的成长。 的循环规律。“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多少
《玫瑰之歌》创作于一九四零年三月,二十三岁的穆旦即 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赞美》),历史循环往
将从西南联大毕业,动荡时代和激扬青春伴随着诗人对现实 复,只留下忧郁的森林见证一个曾经辉煌民族的悲哀。在现
的迷惘及未来的渴望。“一个青年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 代文学史里,他是像鲁迅一样的具有这种清醒历史观的少数
虽然“我已经疲倦了”,但要去“寻找异方的梦”,并渴望“赶 作家之一。面对历史,诗人出奇的冷静深邃,展开出阔大的
到车站搭一九四零年的车开向最炽热的熔炉里”,因为“充满 视野、沧桑的胸襟。“暮野里睡了古代的豪杰,/古墙系过他
[作者简介】蒋进国,男,河南省固始县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一 l29 —
现代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