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看古代驿站功能.docVIP

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看古代驿站功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看古代驿站功能

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看古代驿站功能[摘要]中国古代驿站在经济、文化交流、军事、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甘新驿道旅程抄本》是研究和探讨清代甘肃到新疆交通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古代驿站之多种功能。 [关键词]《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甘肃省博物馆;古代驿站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34-02 一、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内容梗概 甘肃省博物馆藏《甘新驿道旅程抄本》出土于武威天梯山石窟,纸本墨书,原为折叠状,残长56厘米,是一本清代自甘肃至新疆的珍贵导行册。它记载了自甘肃安西至新疆哈密、巴里坤地区的驿站、军台、里程、路况、水味、店房、饭铺等情况,所记载驿站的大致情况为:大山头有店房、戈壁,35里山坡路;马兰井子有军台、店房,35里沙石路;红柳河子有饭铺,45里;星星峡有军台、店房,50里沙路;小红柳园有店房,40里石子路;沙泉子有饭铺、戈壁,30里沙石路,水碱;疙瘩井子有饭铺、戈壁,50里沙路,水苦;苦水有军台、店房、戈壁,80里沙石路,水苦;红山子有军台、店房、戈壁,60里沙路,水苦;格子烟墩有军台、店房,70里沙路,水苦;长流水有军台、店房,40里沙路,水好;40井子有饭铺,30里沙路,水碱;黄芦岗有军台、店房,35里沙路;榆邱墩子有饭铺,35里沙路。接下来进入哈密城,共计1520里。接下来三个地名已残,相距分别是60里沙路、60里沙路、50里小石子路,有军台、店房,属于戈壁;沙泉子有店房,20里小石子路;鸭子泉有店房、军台,40里石子路;梯子泉有店房,40里石子路;燎墩处分路避13间房,北路有军台,冰雪山路车难行,无店,通文报。燎墩有军台,80里山沟路由达板。橙(橹)沟有军台,30里山路达坂;肋巴泉有军台、戈壁,60里山路;套赖泉有军台,通巴里坤1里山路;接下来的部分已残。 上述记载,虽显枯燥且冗长,但它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驿站的位置分部、性质功用等详细情况,是我们研究清代信息传递方式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笔者想以此为导,进一步分析我国古代驿站的形成发展历程,感受先民那段驿站传书的历史岁月。 二、中国古代驿站的变迁 古代驿站的出现最初是出于官员往来和文书邮递之需要。古代驿站起源极早,据考证,早在商代,朝廷就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最初这些据点称为“堞”,大约50里设一处,后来发展为“次”,商朝有霍、齐、淮等名目,就是在霍、齐、淮地止宿的临时客舍。这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驿站雏形。西周时,邮驿制度自成体系,趋于规范,文书传递方式名称不一,比如:以车传递称为“传”,这是一种轻车快传,另一种车传称为“驲”;又一种称为“邮”的,在周代主要指边境上传书的机构;还有一种叫作“徒”的,此时车传居多。在西周的邮传驿道上,沿途设置了休息站,叫作“委”、“馆”或”市”。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驿站开始被赋予了军事用途。汉代延续秦代的制度,秦汉的邮驿开始逐渐完善,级别分明,用途专一,设立了亭、邮、驿、传。在传递文书的驿道邮路途中,每隔一定距离便设置一个转递机构,规模大些的配备房舍、马匹等,供运送官物以及来往官员和传递文书人员使用,规模较小的只负责传递文书。当时普遍按照10里一亭、50里一驿设置。其中,亭和邮是食宿之所,驿和传是传递公文官物之机构。《后汉书·蔡邕传》载有“吾昔尝会稽高丽亭”之语。据《吴郡志》记载:“高丽亭有二,一在阊门外,一在盘门外。” 三国时东吴邮驿的最大特点是水驿的出现。水驿到隋唐时,得到了更大发展。嘉峪关魏晋墓里,曾出土一块有画像的砖,上面画着一个驿使骑在飞驰的红鬃马上,一手持缰,一手举着文书,急行传递,生动地表现了当时驿传的情况。 唐代,驿站兼顾馆舍之用,因此改称为“馆驿”。据《吴地记》记载,苏州有“全吴、盘门、通波、临顿、升月、乌鹊、江风、望亭八所驿站”,都办有店肆供商人旅客住宿,酒食丰足。到了宋代,驿站开始被“军管”,与秦汉时的驿骑和唐代的驿夫不同,宋代的军卒负责驿递,带有军邮性质。发驿遣使,宋初时制有银牌,宽2.5寸,长6寸,上嵌饰二麒麟,穿有红丝,后在使臣和护边兵中有遗失而废,改用铜质鎏金字牌。凡传递紧急讯息,要日行400里。 元代邮驿组织曾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称雄东方,闻名世界。元代邮驿通信称“站赤”,是蒙语“驿传”之译音,传递信息有另一种风情。当时朝廷规定,通信有两条传递渠道:一是“遣使驰驿”,凡属国家大事的文书,即由专使马驿传递;另一种是铺兵传递日常小事的文书,由步递传递。据《元史兵志》记载:“铺兵走递时,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带)文书之行,夜则持火炬,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由此可以看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