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慎独诠释看儒学当代困境
从慎独诠释看儒学当代困境[摘 要] 慎独与儒家的时代命运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慎独思想的分析来窥探儒学当代困境的原因。慎独的诠释史告诉人们,儒学思想的当代困境有其思想被误读的原因,但丢失了原始儒学丰富的文化基因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慎独;《五行》;《大学》;朱熹;王阳明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2-0071-05
“慎独”二字,现在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1]对现代人来讲,这只不过是一条来自遥远古代的道德训诫,在个人自由与公共律法的对抗之间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一状况隐含着传统儒学在当代的基本困境,即缺乏生气。不过,倘若回眸儒学史,就会发现慎独思想与儒家的时代命运似乎有某种微妙的关联:宋明理学最后一位大儒刘宗周的学说被称为慎独之学①,而被推崇为现代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2]。如果这不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这个现象迫使人们思考儒学的当代困境:慎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淡出是慎独思想本身有问题还是人们对慎独的理解有问题?溯本追源,慎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主要是以对《四书》的重新诠释建构其叙事的,而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又首当其冲。《大学》和《中庸》都有关于慎独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土了一些新的文献,这是宋明理学家所无法想象的,但其中很多材料所讨论的话题都和宋明理学很接近,简、帛《五行》就是这样的文献。《五行》中也有关于慎独的讨论,其中所论慎独的涵义,与《大学》、《中庸》有异,据考古学推定,其成书当在孔、孟之间,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五行》的慎独应该接近原初的涵义。在此意义上,笔者想以《五行》的相关研究为背景考察关于慎独的诠释史,以回应上述问题。
一、传统学者对慎独的见解
“慎独”或者“慎其独”在《大学》、《中庸》、《荀子》、《礼器》、《淮南子》等文献中都有论述,而《大学》、《中庸》的表述更为学者所重视。关于慎独的解释有很多,但综其源流发展,可通过对以下学者的介绍勾勒其基本线索:
(一)郑玄对慎独的注解
从目前文献来看,对慎独最早做出明确注解的是汉代学者郑玄。他将《礼记?中庸》的“故君子慎其独也”解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3]这个解释一方面符合《中庸》的前后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慎独”二字的字面理解相应。将这个解释应用到《大学》:“所谓诚其义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们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慎独被简单明了地理解为独处时也要谨慎地要求自己,因此郑玄的注解被广为接受,成为解释慎独的权威。
但实际上,无论是《大学》、《中庸》,还是《礼器》、《淮南子》,“君子慎其独也”都好像是一句熟语,作者论述其观点时只是用慎独总结或论证其说法,好像读者都深谙其意一样。比如《大学》、《中庸》、《礼器》和《淮南子》都采取了“故君子慎其独也”的表达,“故”字似乎表明慎独是一个总结语,大家都明白,不用多做解释,而且可能是一种终极的解说。这暗示着将慎独仅仅理解为一种空间上的独处可能并不符合其本义,并且就内容来讲,《大学》的“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和《荀子》中的“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不苟篇》)等也很难完全按郑玄的注释来理解。这表明,在郑玄之前,慎独想必是学者所熟知的一种思想,但由于材料缺少,其意义一直不得彰显,郑玄的解释正好填充了这个空缺,但很难说有什么文献上的根据。
(二)朱熹对慎独的理解
宋明诸儒对《大学》、《中庸》都有研究,也都对慎独有自己的看法,但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首推朱熹。朱熹对慎独的理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对《大学》的“诚其意”一段进行解释的时候,朱子将慎独之“独”理解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4]7在解释《中庸》的时候,他进一步说:“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是无所不慎,而慎上更加慎也。”[5]1502又言:“这独也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5]1504由此可见,朱子所说的“独”至少有两层涵义:第一,在广义上指人心中意念刚刚发动而不为人所知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即使不是独处,也称为独;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9月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图形化)等级(三级)考试卷.pdf VIP
- 第二章法的渊源、分类及效力.ppt VIP
- 《李清照》诗词109篇大全集.pdf VIP
- 《高分子防水卷材》课件.ppt VIP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 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课件-第六讲 法的渊源与效力.pptx VIP
- 法理学—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ppt VIP
- 法理学第四章_法的渊源、分类、效力.ppt VIP
- 柯尼卡美能达 柯美 bh 246 236 226 216 206 复印机中文维修手册 (1).pdf VIP
- 第四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