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习作的新尝试网路作诗填词系统兼及-网路展书读.pdf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习作的新尝试网路作诗填词系统兼及-网路展书读.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习作的新尝试网路作诗填词系统兼及-网路展书读

中國古典詩詞教學與習作的新嘗試網路作詩填詞系統 兼及其可行性與侷限性 元智大學 羅鳳珠 (Lo, Feng-Ju ) 教學媒體與科技 ,1997 年 12 月 中文摘要 : 唐宋時期是中國詩詞的黃金時代 ,留下很多優秀的作品 。詩詞是一種特殊 形式的文學 ,必須符合格律的要求,也就是要符合字數、聲調、用韻、對偶的規 定。今人無法記誦格律及韻書,創作詩詞時需要仰賴工具書。在網際網路上製作 一個可以檢索及檢查格律的中國古典詩詞教學及習作系統,幫助使用者寫出一首 格律正確的詩詞,但是電腦對於提昇修辭技巧的幫助卻有限。本文嘗試探討如何 讓電腦從教會現代人寫 「格律正確的詩」,到幫助現代人寫 「優秀的好詩」。 英文摘要 : TangandSungdynastiesarethegoldenageofChinesePoesy.Wecanseemany excellentwritingsweremadeatthatperiod.Poesyisaspecialstyleinliterature.Itmustbe requiredtomatchtherulesaboutformatsanddispensations,e.g.rulesaboutthecountsof words,thetoneandrhyme,andthepairofsentences.Itisquitehardtokeepthoserulesin mind,especiallytoday,soatoolbookisnecessarywhencreatingthepoesy.Nowwe designaChinesePoesyteachingandpracticingsystemwiththerulesauto-checking functiononInternet(WorldWideWeb),inordertohelppeopletocreatetheirpoesyinthe rightway. Thisissueistodiscusshowtousecomputertohelppeopletocreateacorrectandgood poesyintheinformationage. 正 文 一 、前言 在大多數學門早已引用電腦作為教學與研究的輔助工具時 ,中國文學算是 起步較晚的。其原因何在?科技與人文本質上有那些不同?科技與人文的「共鳴 點」何在?引用科技作為人文研究的工具時,如何 「兩蒙其利」而各不失其 「本 質」? 文學藝術欣賞的過程以審美的感受為主 ,科學理論的驗證以邏輯的分析為 主。美感的感受以 「人」為主體,講究個人心靈的啟迪 ,情意的感發、感受因人 而異 ,無法全然依靠理論推斷演繹 ,科學的分析不受 「個人情意因素」的影響。 電腦是一種科技的工具 ,純然理性邏輯的分析 ,電腦沒有情感 ,無法與人 的心靈產生共鳴。這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學科,如何結合?如果要引用科技的 工具 ,協助文學藝術的創作與欣賞 ,其中的可行性與侷限性何在? 詩詞為中國文學作品中最精緻凝練的語言藝術 ,由精煉的語言加上嚴格的 形式要求 ,產生豐富的意象,創造千變萬化的情境,千百年來感動著不同時空的 人。詩詞創作的過程,講究「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推崇「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詞欣賞的過程 ,講究 「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使得詩 詞的欣賞與創作,含有太多自由心證的成分在內,鮮少有嚴謹的技巧分析和邏輯 的歸納。因此 ,中國詩詞創作與批評的理論一直不發達。 北京大學中文系袁行霈教授於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 〈原序〉云 :「藝 術不等於數學,藝術分析不能達到也不必追求數學計算的精確性 。審美判斷以審 美感受為基礎,而審美感受的主體應當有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礎上 、靠 妙悟做出的審美判斷,往往比套用某種理論模式演繹出來的結論更能引起別人的 興趣和共鳴 。然而傳統方法也有其不足之處。整體把握需要細密的分析作為補 充 ,藝術品鑑應當示人以可供捉摸的關捩 ,不能總是給人一個渾沌 。」1 朱光潛先生於 《詩論》一書之 〈抗戰版序〉云 :「詩學在中國不發達的原 因大概不外兩種。一般詩人與讀詩人常存一種偏見,以為詩的精微奧妙可意會而 不可言傳 ,如經科學分析 ,則如七寶樓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