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零件加工实验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面零件加工实验报告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项目报告 平面零件的加工 系、专业:电子系光电子 班 级:光电09305 实 训 人:王海 指导教师:吴晓红 谢智国 喻菊芳 2010年12 月 21 日 摘 要 以高速抛光为核心的现代光学制造技术,对球面加工展现了极好的效果,但对平面加工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平面光学加工除了粗磨成型已经机械化,中等以下精度的平板精磨、抛光大量采用双面加工以外,棱镜和高精度的平板仍然采用常规的传统工艺,以低速、平稳为主要的加工特征。平面加工以成盘加工为主要形式1. 平面精磨的目的 操作过程 用散粒磨料在普通细磨机上细磨过程如下:①启动轴机 ②分清磨料粒度号,③将镜盘或模具装上机床主轴。正常情况下,一般凸镜盘及直径大于350mrn的凹镜盘应装在主轴上,而凹研磨模应扣在其上,由铁笔拨动。 ④在下盘上均匀些磨料浆,放上镜盘,手推动几下,使磨料分布均匀。⑤镜盘和模具研合后,可在铁笔上部加荷重,以加快研磨速度,采用两道磨料制时,球面第一道磨料应研磨10~20分钟。 ⑥清洗镜盘。检验无砂眼和擦痕时,换用第二道磨料。第二道磨料开始前,磨具、台面、铁笔等均应清洗干净。当最后一道磨料在整个镜盘表面研磨均匀之后应停止加磨料,再加510分钟的水,磨到模具表面呈灰青色或灰黑色时取下。 ⑦用温水洗净镜盘,检查表面细磨质量,合格后送抛光,细磨中零件最后面形和样板相比,一般应为低光圈,光圈数为2~3为宜。1. 平面抛光的目的 古典法抛光采用普通平面摆动式机床,常用的有二轴机、四轴机、六轴机等。抛光操作过程 ①调整好机床速度、摆幅 ②检查镜盘细磨后的面形与粗糙度,不合格要重磨。 ③将抛光模在50~60温水中烫一下,,覆盖在镜盘上,用手推动几下,使之均匀。放上铁笔,开动机床,开始抛光。 ④抛光的前半期,以去除工件表面麻点砂眼为主要目的,在这一阶段,机床速比摆幅与偏心均应调节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均匀抛光。 ⑤抛光一段时间后,应即时检验表面质量和面形,若磨点、砂眼去除均匀,则抛光应继续进行。若光圈过高,过低则要随时调整有关工艺参数以控制光圈变化。 ⑥在抛光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修改抛光模。⑦当表面疵病和光圈合格后,镜盘用温水洗净、擦干、涂保护漆,下盘;也可用抛光模采用手推法收干表面抛光液,用乙醚、乙醇混合液擦净,涂保护漆、下盘。 1.5检验 平板两表面平行度的检验,在铣磨、精磨阶段,普遍使用千分尺抛光完工后普遍采用自准测角仪。实训检验的自准测角仪的原理,如右图。 使用前,先打开电源,将样板放在工作台,调整焦距,会出现一道有刻度亮线,如图。 将抛光好了工件放在样板上,以基准面对着目镜,里面会出现另外一条黄线。 黄线的位置就给我们判断该磨哪一边基准。 平板和棱镜的检验项目主要是面形、表面粗糙度和角度误差,包括平板的平行差、棱镜的第一光学平行差和第二光学平行差。这些检验项目,有的项目是与透镜的检验类似的或相同的,如表面粗糙度、光圈N和光圈不规则(N。表面粗糙度的检验完全与透镜相同,N和(N的检验,虽然使用的干涉仪或样板不同,但干涉条纹的判读完全相同。所以真正有平面检验特点的是平行差的检验和棱镜角度误差的检验。 反射棱镜可以展开为平行平板,由于反射棱镜制造时,在棱镜主截面上的角度误差,造成棱镜展开后,不是理想的平行平板,而是光楔,这个光楔角就是第—光学平行差(II。 第二光学平行差(II表示将棱镜展成平行平板后,在棱镜主截面的垂直平面内的平行差,主要由棱镜的各光学表面垂直主截面的不—致性等因素构成。 结 论 平行平板的加工实在平凸透镜的基础上对我们学生更高的技能训练,不论是对我们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都有更高的要求,实训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理论当基础在试训中就不可能 完成每个项目。 参考文献(黑体小2号) 张阿舟,姚起杭等编著.振动控制工程.第二版.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25-42页 (宋体小4号,行距固定值20磅) K.J.奥斯特隆姆等著.王永德译.自适应处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42-43页,23-24页,30页 曾志华,章一鸣.车辆主动悬挂的最优控制研究.振动工程学报.1992(1):25-29页 陈椿芳.MBD与NSD*轴向减振器的作用原理及计算模型.李清田编.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陕西西安,1992.北京:清华大学,1993:233-237页 李隐波.小波包时频分析方法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23-25页 Morton L T,ed. Use of medical literature.2nd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7. 462 P Mastri A R. Neuropathy of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