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辽宁日报记者/王敏王怀平(右)等人在调查杨氏墓地 核心 提示   北宋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故事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明朝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也有一族“杨家将”,从明朝宣德年间至明末,杨氏一族分守蓟镇、辽镇等边关要塞,为抵御外敌入侵不惜战死沙场,先后出了3位辽东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   时至今日,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事迹已湮没在历史之中。绥中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人员经过30多年的发掘和整理,终于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家族先后出了3位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   雪还没有化尽,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的乡间小路仍有些泥泞难行。11月23日,记者和葫芦岛历史学会理事王怀平、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文喜一道,寻找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留下的遗迹。   杨总兵坟村村北的杨氏墓地,埋葬的便是明朝前屯卫杨氏一族。由于早年间开垦耕地,如今的杨氏墓地已然面目全非,只剩下一片冬日里的荒凉田野。   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历史最先就是杨氏墓地揭开的。据杨总兵坟村村支书李树恩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氏墓地就已被损毁。   在李树恩的记忆中,整片墓地规模比较大,占地大约有2公顷左右,地面上的石刻遗物较多。进入墓地,首先可以看到一对威武的石马,不远处为石牌坊,再往北则是一对文官模样的石人。此外,墓前还设有用来祭拜的石案、石香炉。整个墓地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墓后方的那些石碑,虽然碑身已被破坏,但从散落的碑座可知,原先一共立有9块石碑,可见墓地主人身份不凡。   “听老辈人讲,这个墓里埋的人在明朝曾担任总兵官,因此这片墓地又被称为杨总兵坟,我们杨总兵坟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的。”李树恩说。   杨氏墓地先后出土墓志铭刻石5件。王怀平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掘和整理杨氏家族的脉络历史,正是通过这几件石刻的记载与史料进行印证,最终还原了明朝前屯卫“杨家将”200多年历史、十几代人的故事。   王怀平告诉记者,前屯卫“杨家将”原籍是直隶淮安府邳州(今江苏省邳州市),其第一代始祖杨得春青年从军,因作战英勇,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升迁为前屯卫指挥,戍守辽东,并入籍辽东前屯卫。直至明朝末年这200余年里,辽东前屯卫杨氏均为军户,世代相袭在军中服役。   起初,杨家第二代杨安、第三代杨兴及第四代杨茂都还只是世袭前屯卫指挥。到了第五代杨镇及其堂弟杨钰,杨氏一族开始崭露头角,先后出现了6位总兵官、副总兵官。其中,杨镇曾任蓟、辽两镇总兵官,其孙杨照则两次担任过辽东总兵官,杨照的侄子杨绍勋曾为保定、居庸昌平及辽东三镇总兵官,杨镇的另一孙子杨燮、杨照同宗兄弟杨儒之子杨晖以及在杨氏族人中辈分不详的杨伦三人均任过辽东副总兵官。   专家推测,杨伦当属杨照、杨绍勋一门。《绥中县志·建置古墓》记载:“杨副总兵讳伦墓,亦在杨照茔内”。   除了理清杨氏一族的家族谱系。王怀平及李文喜还进一步确认,杨总兵坟村北墓地埋葬着杨镇、杨维藩、杨燮等人。根据杨总兵坟出土的墓志铭石刻进一步得知,杨氏家族诸如杨维泰、杨照等人均葬在前卫镇南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镇中心小学校址,只是该处地表遗存消失得更早。   驻守边关要塞,数代人战死沙场   200多年间,杨氏一族十几代人除了出过6位总兵官、副总兵官,还有数位副将、参将及游击将军,可以说是当时辽东的一个大家族。   有人认为,明朝“杨家将”是和北宋杨家将同宗共祖、一脉相承。王怀平表示,目前尚未发现证据能说明这个问题。   不过,杨家在反抗侵扰,保家卫国上的业绩,的确可以比肩北宋杨家将。   从明宣德年间至明末这200多年里,杨家十几代人掌握着明朝精锐的武装力量,分守蓟镇、辽镇等边关要塞,为抵御蒙古、土蛮、兀良哈三卫外敌的入侵,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杨维藩作为前屯卫杨家将第六代的杰出代表,从小便以保土安民为己任,以血洒疆场、建功立业为人生追求。到了青年时期,他不甘心看着父兄冲锋陷阵,自己却在家从事农耕,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离家从军。为了表示自己义无反顾的决心,临行前,杨维藩为自己立了一块墓碑,碑身上只刻下立碑的时间,碑文部分则留白,准备用自己的奋斗去填补。   如今,这块石碑保存在杨总兵坟村。拂去石碑上的尘埃,记者看到石碑正面镌刻着“明都督佥事杨公讳维□□□,明嘉靖十九年立”的字样。   王怀平告诉记者,可以确定这块石碑就是当年杨维藩所立。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去杨总兵坟村考察时,石碑放在一口井的旁边,上面的字迹比现在要多一点,“维”字后面还紧跟着一个草字头。在杨氏第六代子孙中,只有杨维藩的“藩”上有草字头,而且当时他还找到当地文物保护站原副组长袁德顺进行指认,并得到了确切的答案。   另外,史料中有记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杨维藩在迎击土默特侵略者时战死沙场。辽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