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性学习选题要把握好精确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探究性学习选题要把握好精确度

历史探究性学习选题要把握好精确度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探究性学习理念已被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并实践着,但如何选题却大有文章。而精确度,应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选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选题;精确 近来,笔者观摩了两节公开课,巧合的是执教者展示的都是《抗日战争》(人教版新版必修一)一课,有意思的是执教者都将课本76页的“学思之窗”所提问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研究)主题(之一)。但从施教情况看,笔者认为都不太理想,甚至有点不得要领。 从教学流程看,两位执教者都是在让学生了解了日军的滔天罪行之后提出了这一问题。所不同的是执教者甲采取的是“合作探究”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研究成果,学生情绪高昂,答案是多种多样:“日本的岛国环境对国民心理的影响”等等,教者最后作了小结: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去珍爱别人的生命;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等。前后用时约15分钟。执教者乙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请学生作答,学生回答不佳,教者改为自己阐述,答案与甲无异,用时大概5分钟。 当执教者提出该题时,笔者挺有兴趣的。因为笔者执教高一,该课已经和学生“探究”过。该题笔者也想过,但只是请学生课后思考,尽管也思考过答案,但因本校教参没有到位,故没有参考答案可看,甚至想当然地认为教参还没出呢。但听了二位大同小异的答案,笔者估计教参应该是有的。不久,笔者终于找到了教参,急急翻开,果然如此!不过“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执教者都没说,看来对答案还是推敲了的。——把此点作为原因实在是站不住脚,因为日本军队的兽性并不是在进攻南京时才表露出来的,早在甲午战争的旅顺大屠杀中就有表现。但对历史原因,笔者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因为武士道精神,日本有轻生重死的传统,但左边的“日本军人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在一起”的图片,所显示的其乐融融的情景至少表明日军对家人是很珍惜的。就教参的答案而言,笔者以为“意在通过屠杀来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最具参考的价值。对该题的答案,笔者与其他老师也曾经讨论过,概括起来有:战争扭曲了人性,消磨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等。 既然本题的答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在没有向学生提供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探究,就难怪学生要么似是而非,要么无话可说,甚至出现错误了。应该承认,执教者甲所面对的学生知识面要宽广一些,答案中也不乏说在点子上的。但对那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答案怎么办?要不要澄清?到了这个时候让执教者作出抉择该是多么的困难!尽管从理论上说教者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应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判断、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从本题的答案有如此大的分歧角度考虑,把该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之一)是没有必要的,可让学生在课后拓展研究。 其实,从本课的主旨看,把本题作为探究主题亦值得商榷。本课属于“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专题”,对内容要求《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中的历史地位。”显然,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及抗战胜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非探究“兽性的原因”,其中“团结抗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正是有了团结才有了胜利!如果考虑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该部分的素材以及值得追问的东西太多了。事实上,围绕“团结抗战”这一主旨,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为什么就不能停止纷争?国共十年对峙是不是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概括起来,这些疑问指向一个目标:让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以便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对我们和学生而言,这比起思考“日本军人为什么会由人性变成兽性”更有现实意义。 作为公开课,执教者肯定是费了一番工夫的,执教者力图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来努力体现课程理念。但之所以出现如此失误,根子恰恰在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达成课程目标,让探究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很有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堂课中只要谈到学习就言必称“探究”,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明明是“了解”日本侵华活动和滔天罪行,却要冠之“探究”。 笔者认为探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至少把握两个字:精确。精,指的是探究主题宁缺毋滥,宁少勿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论及打歼灭战的攻敌谋略时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对我们确定课堂教学中探究主题应该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学时、课堂时间及资料等的限制,一堂课的探究主题并非多多益善,而是以一个为宜。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有限的时空内有效地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确,指的是主题内容、活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