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党装备图.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业党装备图

工业党的装备情节 工业化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最为倾注心力的问题之一。考察中国工业化特别是工业化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也是明确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表示,建国后,尽快进行工业化建设,尽早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决策者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自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重工业为工业化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人为,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集全国人民之力,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一些产业从弱到强,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早在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就在一次讲话中表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他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 1948年9月,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分析新中国面临的不利条件时,第一条就是“中国的大工业还很少,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还很弱”。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围绕着工业化展开部署的。1953年,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此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多次强调重工业的中心地位。1953年12月,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必须是发展重工业”。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强调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战略不能动摇。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195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与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以重工业为工业化核心的思想,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工业化建设,使我国建立了一个基本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董志凯研究员表示,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而是一种历史共识。早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就有优先发展“机船矿路”的方针。民国时期,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到资源委员会的《重工业建设计划》,都体现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工业优先战略的最早体现在《共同纲领》中。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第三十五条规定:关于工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从1953年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制定“一五”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制定的总路线确立了“一化三改造”方针,其中首先就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发展轻工业、农业、运输及其他行业”。此后,“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方进行了最高会谈。此后,经周恩来、陈云等赴苏联,至1952年底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第一批50个重点项目;1953年,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二批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共91个项目;1954年,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三批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共15项。三批合计156个项目,史称“156项工程”。这些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重工业占97%。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形成了中国新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大大增强了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能力,填补了一批生产技术领域的空白,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此后对于我国工业布局影响较大的是始于“三五”计划时期的“三线建设”。1965年前后,中国周边形势异常紧张,国家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并要求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确立了三线建设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