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及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及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于玉米各栽培区,对叶、秆、雄穗及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进行危害,造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在病部产生,一般大田发病株率为5%~10%,并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 1病原 玉米瘤黑粉菌(Ustilago maydis)为担子菌门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壁厚,表面有细刺。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冬孢子无休眠期,在水中和相对湿度98%~100%条件下均可萌发,萌发的适温为26~30 ℃。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0~26 ℃,侵入适温为26~35 ℃。分散的冬孢子不能长期存活,无论在地表或土内,集结成块的冬孢子存活期都较长[1]。 2发病症状 病株上着生肿瘤,外生白色或灰色薄膜,幼嫩时内部有白色肉质,柔软有汁,成熟时变成灰色、坚硬。但肿瘤形状和大小各异,直径从不足1 cm至20 cm以上,单生、叠生或串生,形状有角形、近球形、棒形、椭球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各部位均可生长,如叶鞘、气生根、果穗、茎叶。 各部位表现症状如下:茎叶扭曲,矮缩不长,病瘤串生、小而多,常分布于基部中脉两侧、叶鞘上;茎秆组织增生,肿瘤常是由于腋芽被侵染后而形成,常突出叶鞘;雄穗聚集成堆产生长蛇状肿瘤,常生一侧;果穗形成形体较大的肿瘤,突破苞叶而外露,常在穗顶部形成[2]。 3侵染循环 玉米瘤黑粉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未腐熟的堆肥和污染的种子表面越冬,随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成为翌年的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担孢子从冬孢子萌发而来,然后以不同性别结合产生双核菌丝,侵入玉米伤口或幼嫩组织。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传病,早期形成的肿瘤可以成为后期的侵染源而再次侵染[3]。 4发病原因 4.1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情况下,甜玉米较感病,晚熟玉米发病较重;马齿型玉米次之,而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耐旱玉米品种较抗病。 4.2气候条件 多雨潮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抗病性因抽雄前后遭遇干旱而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4]。 4.3栽培措施 寄主组织生长柔弱,抗性减弱,虫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病残体未清除,施用未腐熟农家肥,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一是减少菌源。秋季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改土,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随粪肥传病。二是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利用抗病品种,当前生产上较抗病的杂交种有掖单2号、掖单4号、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聊93-1、豫玉23、蠡玉6号、海禾1号等。三是加强栽培及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尽量减少耕作时的机械损伤。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倒茬。在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尽早摘除病瘤并进行深埋销毁,摘瘤应定期、持续进行。 5.2药剂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或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质量的0.29%~0.33%拌种。拌种前先将药剂用少量水调成糊状。二是土壤处理。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以减少初侵染菌源。三是生育期防治。幼苗期喷施波尔多液有较好的防效;在病瘤未出现前对植株喷施三唑酮、烯唑醇、福美双等杀菌剂;在玉米抽穗前喷50%福镁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5-6]。 6参考文献 [1] 崔瑾.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24-25. [2] 崔艳梅.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J].中国科技纵横,2011(6):241. [3] 付亚平,王军霞,张伟亮,等.玉米瘤黑粉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1,185. [4] 车宏伟,车庆龙,董海.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3):240-241. [5] 史志锋,史惠琴,高岩.玉米瘤黑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9(12):53-55. [6] 杨建平,杨芳.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9(7):34.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