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演变

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演变摘要:本文依据阐释学理论,在厘定经典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改编自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从时代境遇、原初文本的内在意蕴、合法的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透视,旨在对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尼伯龙根的指环》;《尼伯龙根之歌》;经典改编;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15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068-05 一、引语:何谓“经典” 2005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理查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终于在京闪亮登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上演,表明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举办已经走向深化,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现代观众的欣赏品味也在逐步趋于成熟。在欣赏品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考察一下在《尼伯龙根之歌》的基础之上,《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怎样对原著进行改编的,或许对于我们理解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制能够提供一个更好的范例。 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追问往往是思想启程的前奏,首先让我们在字源上给出简要的梳理。在西方表音语境之下,经典(canon)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kanon,意为测量仪器的标尺,引申为“规范”“规则”和“法则”。而在汉语原始语境之下,“经”与“典”在其内涵与外延上都是并不完全重合的两个词汇。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经,织也。”可以看出,“经”的原初意义乃为经线。根据“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原则,“经”又被隐喻为具有“涵盖”、“统摄”、“囊括”等内涵的动词词性,例如“经之以天地”、“经国家、定社稷”,等等。最终“经”作为一个动词所体现出的瞬间呈现凝聚为能够永久恒定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名词词性,例如“以经邦国”、“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等等。 基于对“经”的理解,让我们再对“典”做一次终极意义上的界定和描述。许慎在《说文解字》认为“典,五帝之书也”,并由此引申出“三坟五典”之说。由于“五帝之书”的独特权威地位,“典”的内涵也逐步向“经”之本体论意义上的内涵靠拢。如《尔雅》中释“典”就认为“典,经也”,而这种靠拢最终在《释名》得到完全的整合和完成。《释名·释典艺》认为:“经,常典也。”可以看出,此时,“经”与“典”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开始走上合流。在《文心雕龙·正纬》篇中,“经典”作为一个整合后的概念第一次得到了自觉的出场。当思考的脚步行走至此,逻辑的力量逼迫我们去追问,“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潜在的价值何在?《文心雕龙·宗经》篇曾为我们作出这样的解答:“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里不仅突出了经典的典范性,更指出这种典范应该是“常”的,是“恒久”“不刊”的,亦即经典必须是那种能穿越苍茫历史、以其权威与法则来作为垂范万世的文本。可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涤荡,是检验文本能否称得上经典的标尺。 目前学界对于经典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同一部经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情况,去考察究竟哪些文本能够进入经典序列,并对其背后所隐含的工作机制作出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对于建立于改编基础之上的经典的形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则希冀能够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以瓦格纳对《尼伯龙根之歌》的改编为个案,探讨一下经典在改编中的命运问题,也即在一种变异和延续中经典是怎样展开其历史塑造的。 二、时代境遇:改编者不可规避的诠释立场定位 稍加熟悉《尼伯龙根之歌》的读者都明白,史诗中的原始英雄西格弗里的性格有着相当严重的自身缺陷。关于这一点,只要将西格弗里同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加以对比,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展现。同西格弗里一样,阿喀琉斯也是刀枪不入,但他仍算是勇敢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早死,却从不避艰险。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黑格尔非常欣赏阿喀琉斯,认为高贵的人格的多面性在这个人物身上显示出它的全部丰富性。无疑,黑格尔的看法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此刻,如果我们把阿喀琉斯与西格弗里稍加对比,就会发现阿喀琉斯其实并不依靠或实际上根本没有利用他那刀枪不入的皮肤,他全仗自己的力量和勇敢。而西格弗里虽然也有勇力,但并未见其真正利用过他的勇力,他所实实在在地利用的,却是自己的隐形衣。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并不对自己“不会被武器伤害”的有所倚仗。对于隐形衣,黑格尔也认为是这位史诗英雄身上的违反逻辑的做作的东西(黑格尔说是魔帽):西格弗里身上长了一层像牛角那样硬的皮,也是不可损伤的,但此外他还有一顶魔帽,戴起来就没有人能看见他。在隐形中他帮助耿特王同布伦希尔德作战,这就是只凭野蛮的魔术,不能替耿特王和希格弗里德的勇敢增加多大光彩。 显然这样一个单薄的少年英雄无法体现出一个民族对成熟的英雄性格的自我认同,因而无法成为德国民族正面的英雄形象的代表。一部作品的创造往往是与时代文化的需要相随而生的。伽达默尔认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