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第一节: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性的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浪潮出现,它以欧洲为发端,波及美国,至今依然对电影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与经典电影相比,现代主义电影更加表现出对人生哲理和主观心理的探索。 例如: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贝尔托维奇的《随波逐流的人》 二、强调表现手法上的个性 例如: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戈达尔的《筋疲力尽》 三、与其他现代主义艺术种类相似,叙事的非连续性,无逻辑性在作品中凸显出来。 例如:伯格曼的《野草莓》、费里尼的《八部半》、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安东尼奥尼的《奇遇》 第二节: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家作品 一、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2007年7月30日) (一)早期:1945—1955 1949年《渴望》 1951年《夏日插曲》 1952年《女人的秘密》、《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3年《裸夜》 (二)成熟期:1955—1959 1957年《野草莓 》、《第七封印》 1960年《处女泉》 《野草莓》分析 (三)现代主义转型期:1960—1982 1961年《犹在镜中》 1963年《冬日之光》、《沉默》 1966年《假面》 1968年《狼之时刻》、《羞耻》 1969年《宗教仪式》 1971年《接触》 1972年《呼喊与细雨》 1973年《婚姻生活 》 1982年《芬妮与亚力山大》 二、费德里科·费里尼(1920年1月20—1993年10月30日) (一)前期:“三部曲”的创作 1950年《杂技之光》 1952年《白酋长》 1953年《浪荡儿》 “孤独三部曲” 1954年《大路》 1955年《骗子》 1957年《卡比利亚之夜》 (二)后期:伦理新现实主义的转向 1960年《甜蜜的生活》 1963年《八部半》 1965年《朱丽叶与魔鬼》 1970年《小丑》 1972年《罗马风情画》 1976年《卡萨诺瓦》 1979年《乐队排演》 1980年《女人城》 1986年《舞国》 1987年《访谈录》 1990年《月吟》 《八部半》分析 三、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 (一)风格的形成时期:从《爱情故事》到《喊叫》(1950—1957) 1950年《爱情故事》 1952年《被征服者》 1953年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小巷之爱》 1955年 《女朋友》 1957年《呼喊》 (二)创作“蚀三部曲”时期(1958—20世纪60年代初) 1960年《奇遇》 1961年《夜》 1962年 《蚀》 1964 年《红色沙漠》 (三)最后的辉煌:从《放大》到《云上的日子》(1966—20世纪末) 1966年 《放大》 1970年 《扎布里斯基角》 1972年 《中国》 1975年 《职业:记者》 1980年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1982年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1995年 《云上的日子》 作业:影片笔记 《飞越疯人院》 (美国,1974年,米洛斯·福尔曼导演) 《陆军野战医院》(美国,1970年,罗伯特·奥尔特曼导演)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