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三国: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两晋:纳礼入律 南北朝:北重于南,沿袭并深化 特点:法律儒家化、律学的兴起 律学家:简直、理直刑正 王戎与和峤“同时遭大丧”,两个人都是有名的孝子。和峤悲伤哭泣而尽丧之礼,王戎只是整天躺在床上而骨瘦如柴。武帝担心和硚哀伤过度,而仲雄一语中的:“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二、立法概况 (一)三国立法 魏:《甲子科》和《新律》 蜀:《蜀科》 吴:科条,科令一、立法概况 《新律》与汉律比较 (二)两晋立法 张杜律: 《晋律》共20篇,620条,后来由张斐、杜预对《晋律》先后加以注释,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史称“张杜律”。 《晋律》特点: (1)篇章体例更加合理。《晋律》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置于全律之首。 (2)礼法合流进一步完善。《晋律》首创服制定罪,以“峻礼教之防”;在沿用八议的同时,还规定官吏可以通过除名或免官来抵罪。 (3)《晋律》将法定刑简化为死、髡、赎、杂抵罪和罚金五种,每一种又细分为数等。 (4)律与注释并存,首次严格区分了律与令的界限。 “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所谓“刑名” 不仅“经略罪法之轻重,正加减之等差”,而且还“明发众篇之多义,补其章条之不足,较举上下纲领。”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违忠欺上谓之谩,背信藏巧谓之诈,亏礼废节谓之不敬,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不意误犯谓之过失,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陵上僭贵谓之恶逆…” (三)南北朝立法 北齐律的特点: 1、将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律》,冠于律首 2、将盗、贼两篇合为贼盗律,捕律、断狱律两篇合为捕断律,又创“重罪十条”列于律首 3、将法典的篇目定为十二篇,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 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犯这十种罪,不在八议的论赎范围之内。 小结:1)自《法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典体例的变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法典的创新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一)律逐渐发展完备成为最稳定的法律形式 (二)律与令开始有了严格的区分 (三)以格代科,以格代律,到格由主要法律形式退居为次要的法律形式 (四)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第二节行政法律 一、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魏文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州、郡的大中正、小中正评选所在地区出生的士人,根据其家庭出身、才德政绩分为三等九级,呈报中央,然后按等级品第高低任官。 第二节行政法律 二、三省制雏形 中央 三省制逐渐成型 地方机构 州、郡、县 地方长官具有军事首长的性质 第三节 民事法律制度 服制定罪: 晋律首创,是礼法合流的体现,它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留养制度(肇始于北魏,定型于唐代 ) 第四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三国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用汉制,中央由廷尉、御史、尚书三部分构成。 南北朝时,北齐将廷尉改为大理寺,为专门审核刑案的官署。 北周以大司寇卿为司法长官。 在地方,由行政长官兼理狱讼,司法审判权掌握在各级行政长官手中。 死刑必须报请皇帝批准的死刑奏报原则,在这个时期形成一种制度,如魏、南朝的宋都作了此类规定。这主要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同时也体现了“慎刑”精神。 这一石器建立了“登闻鼓”直诉制度。“登闻鼓”是在朝堂外设鼓,有冤抑者可以击鼓向皇帝直诉的制度,这种制度在魏晋时期出现,一直沿用到清朝。这是对不许越级起诉制度的补充 此外,还有南梁的“测罚”和南陈的“立测法” * * 春秋决狱,引经注律 八议入律 礼律 结合 刑制残酷 减少肉刑,7种刑名 刑罚 具律位中 刑名具首,删除合并部分条款 体例 九篇 十八篇 篇章 汉律 《新律》 比较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