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楼梦ppt3

“我喜欢的女孩要像黛玉一样有才气,像宝钗一样懂事,像可卿一样漂亮,像湘云一样豪爽,像李纨一样忠贞,像探春一样能干,像凤姐一样精明,还要像元春一样有福气……” 五、讨论: 应如何看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谈谈你对宝、黛、钗性格以及他们的人生抉择的看法。 如果人生可以分为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层面,那么,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个层面?为什么?(健康的人生不应该仅仅拘囿于某一个层面,但却可以在某一个层面超常发展。)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专题三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80多人,宝、黛、钗、凤等都堪称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 人物塑造的特点: 一、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1.对人物独特性格的反复渲染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的独特性 3.在相似性中突出独特性 4.通过细节刻画人物 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杀伐果断,度设相思局的阴险狠毒,弄权铁槛寺的贪赃枉法,计赚尤二姐的口蜜腹剑,效戏彩斑衣的阿谀逢迎 三.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1.情感与理智的搏斗 2.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专题四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1、独特的创作原则 2、诗画一体的意境创造 3、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每一条情节线索的延伸,都随时可能受到来自另外诸多方向的情节的冲撞和纠缠,从而发生情节线索的偏斜、兼并、分岔和中断,组成了或显或隐、或疏或密的人生行为网络。”(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1、“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2、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3、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三、《红楼梦》的语言最成熟,最优美 1.叙事语言的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人物神态描写的细腻入微,场面描写的生动活泼,富于立体感。 2.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同为少妇语言,秦可卿温柔和婉,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第40回) 凤姐贪图3000两银子,接受了水月庵尼姑静虚替张家财主的说情,以贾琏的名义给长安节度使云光修书一封,让他从中干涉,将张家女儿张金哥改配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逼得张金哥与她原定的未婚夫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双双自杀。 《红楼梦》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专题一 《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 一.曹雪芹(约1715—约1763)的家世 1.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1715?一1763?), 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满 州正白旗人。 2.曹家与皇室的关系 (曹玺、曹寅、曹颙、曹頫 与 康熙、雍正、乾隆) 3.有关曹雪芹的资料 二、高鹗续书 《红》后40回由高鹗补成,完成宝、黛爱情悲剧。 结尾有违雪芹原意,艺术也较逊色。 三、《红楼梦》版本 《红楼梦》第1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 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最早的抄本是“甲戌(1754年)本”距雪芹逝世还有近10年的时间。 1、抄本前80回,多有脂砚斋评语,题为《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简称“脂本”。其中较重要的有甲戌本、乙卯本、 庚辰本、戚序本等十余种 。 2、印本 120回,由程伟元先后两次刊行,乾隆56年 (1791)本称为“程甲本”,乾隆57年(1792)本称为“程乙 本”。合称“程高本”。 四、红学概况 1.旧红学的概况: 1)评点派:王希廉、张新之 2)索隐派:明珠家事说(陈康祺、徐柳泉)、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 排满说(蔡元培) 2.新红学的方兴未艾:王国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