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学原理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2011概要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的基本概念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事故是一种发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 事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 事故是一种违背人们意志的事件,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伤亡事故分类 根据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把伤亡事故分为: 轻伤事故。 重伤事故。 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人数3人以下。 较大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人数3人或3人以上。 重大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人数10人或10人以上。 特别重大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人数30人或30人以上。 根据致伤原因把伤亡事故划分为20类。 工伤事故的构成要素 (2)伤害种类 伤害种类包括:挫伤、创伤、刺伤、擦伤、骨折、脱臼、烧伤、电伤、冻伤、腐蚀、听力损伤、中毒、窒息等。 GB/T6441-86事故分类 因果性 随机性与偶然性 潜在性与必然性 安全的极向性 ①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事故、危害与安全保障)是一种“零——无穷大”事件,或称“稀少事件”。 第一节 概述 事故致因理论 什么是事故? 事故为什么发生? 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怎样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系统安全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1837年前后工业革命开始,1880年左右出现了工业增长的高潮。动力机器广泛使用,带来空前绝后的工人死亡和伤残事故时期。 蒸汽、电力机械设备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安全防护措施; 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操作很不熟练; 大量使用童工; 工作日平均长达11至13个小时。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急救设施不足,专职医务人员奇缺,受伤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1909年全美国的工业死亡事故共达3万起。 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4年间75%的工人发生过工伤事故。 法庭判决的原则是,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的一切危险。发生伤亡事故后工人很难得到赔偿。 保护劳动―工业安全的基本任务 恩格斯指出: 组织劳动, 保护劳动, 以使无产阶级利益不受资本势力的侵犯, 这是共产主义原则。 事故频发倾向论(Accident Prone) 1919年H.Greenwood H.H.woods: 工厂中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少数工人,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频发倾向: 个别人 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 个人内在的倾向 对策:筛选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物方面的危险。 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免遭伤害。 比例1:29:300 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防止伤害应该从防止事故做起;防止事故应该从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起。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客观原因。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不正确的态度 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 身体状况不佳 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 这些原因 因素是采取预防不安全行为产生措施的依据。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防止工业事故的四种有效的方法是 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 对人员进行说服、教育 人员调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