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
论《边城》的自然意象
赵家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沈从文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一代巨匠,其代表作《边城》更是象征其文学成就的一
座顶峰。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中篇小说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
是将我们带入了山河壮丽的湘西风情,领略边城世界流光溢彩的自然之美。作品通篇饱
含了作者的自然意象,而这正是贯透全篇的主轴。《边城》的核心是要展示自然状态下的
人性美,作者正是利用了状写自然的几近白描的笔法,圆满表达了这一意愿。
关键词:《边城》;自然;乡土文学
在小说《边城》的世界中,自然景物与人物和睦共融,相谐相知,构成一幅完美画卷。有关“自然”的
描写虽并非随处可见,但无一不对渲染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甚至寓托作者精神理想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感受《边城》里的“自然”,不仅能使我们品味田园山水的秀丽,更能让读者体会沈从文的美好
理想。而沈从文正是依托充盈的自然意象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这部代表作。司马长风评论道:“这是古今
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
表作。”[1]l33对于“边城”现象,既往的研究出现过反差极大的情景。从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沈
从文的政治立场受到长期批判,《边城》也就遭遇几十年的冷落或贬损。上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随着
改革开放和正本清源,沈从文研究和“边城”热突然爆发起来,热评和好评持续了一二十年。新世纪以
来,《边城》现象趋于理性,持论归于客观理性。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仅就作品充盈的自然意象做
些研究与分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炮火连天的内战席卷全国,同时近一个世纪的外国殖民侵略也继续深刻
地改变着旧社会原有的模样。国家的贫弱,民族精神的消融,伴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激荡,无不使当时的
中国文人为之感怀动容。他们纷纷开始以笔墨热情洋溢地描绘心中向往的理想国、乌托邦,也在思考着
人性,以期能够警醒国民,勾勒未来的蓝图。而沈从文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一部《边城》将一个复
古和谐的天地重新展现在困惑着的国人面前,也引领了中国一代乡土文学的发展。
沈从文创作《边城》绝非偶然,自童年起便在湘西山水间的浸淫使他不论从认知抑或是感情都对这
一方乡土充满温情和眷恋。他的友人施蛰存先生曾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
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而正因为如此,在这部记叙人事的小说中,“自然”也随之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和人物命运与情节结构紧密交织在一起。小说通
篇饱含作者浓的化不开的自然意象。是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造就了《边城》的独特风格,古朴的民风、
收稿日期:2014—12—18
作者简介:赵家明,男,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102
纯粹的人性和满是娴静之美的自然共同构成湘西风情。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对故乡的观念和感知,以自
然的意象,信笔描绘出一个近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通过对于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反映人情美,通过展
现小城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来给现实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条明路,昭示人间存在纯洁、自然的爱。
在这种理念下,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利用景物描写,铺陈故事情节,全书对于环境自然状态的描写比
比皆是。小说甫一开篇,便以对故事发生背景环境茶峒山城的记述起始:“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
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
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2]2。7短短一段,便像一幅精美的
国画一样徐徐展开,开门见山地将小说情景人物交代其中;第二段更不仅限于此,“溪流如弓背,山路如
弓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2]2”,作者继续
以生动的文笔持续展示富有当地气息的自然景物,直至描绘第二章中茶峒地方的人文风物。又如茶峒
旁的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
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
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2”11凡此种种成功塑造了和谐典雅的自然美,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意境体
验。作品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