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VIP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夏鹏翔 刘慧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实施途径方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以方法途径为重点比较两国小学德育的实施现状,可以了解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现状,互为借鉴,相互影响,进而探讨小学德育、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应然状态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道德价值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的学校教育改革把“人文精神”放在首位,说明了学校教育的重点所在。中日两国历来重视学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实施方法上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本文试以实施途径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推行状况,分析其异同的原因,进而探讨小学德育、特别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 政策导向 教育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反过来讲,国家的政策对于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力,学校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都体现出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的主流思想,这是教育与社会、具体说是教育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的表现。学校德育更是如此,因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策指导是一个国家实施学校德育最有力度、最为保障的途径。 我国从古至今重视育人,重视人的修养,无论是“首孝悌、次见闻”、[]“有余力、则学文”[]的提倡,还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排序,都表明育人首先要重视道德修养,然后才是文化学习。这种思想一直渗透在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是古代文化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贡献。具体到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原则,我国的小学德育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加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品德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例如“爱祖国爱人民”、“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劳动光荣”等等都是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国家对于个体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于个体本身发展的规范和要求,我国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学校德育目标时始终坚持这一思想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培养接班人的目标经历了“德智体”(1957年)、“又红又专”(1981年)、“四有青年”(1985年)、“五热爱”(1993年)以及“素质教育”(1999年)等多次变换,每次变化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说明我们在不断地摸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谛,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加以调整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对峙的”、“冷战的”格局朝着“地球村”或者“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各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2002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该课程目标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比起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体现了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其中既有传统的品德、规范和历史文化,也有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制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而地理环境教育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 日本深受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战前“忠孝仁义”是其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修身课(相当于我国的德育课)重点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断章取义地将儒家思想作用军国主义教育。其集团主义的推崇也是实施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需要,同时反映出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民主主义改革,其中教育改革明确了要肃清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推行民主主义教育的原则。1947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针对战前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明确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完善人格”这一民主主义道德价值观,把尊重个人的价值放在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