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土白衣谱谐章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何建猷同志先进事迹
何建猷,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人。1967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六年制)。38年来,一直从事内科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第一线工作。
从医38年来,何建猷教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她的事业、她的病人和她的学生。
十三载真挚红土情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被许多同龄人描述成一场磨难,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是一场磨练。尽管过于艰苦的条件限制了我们在学术上的追求,但却磨练出我们和广大民众的感情……现在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我们尤其要记得,这种金子般的真情。没有情,就没有信任,和谐医患关系就无从谈起。”
何建猷近40年的从医生涯中,有13年是在徐闻度过的,那里是她的第二故乡,那里有她十三载的红土情怀。
1967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广州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选择来到当时湛江地区最艰苦的徐闻前山镇卫生院工作。艰苦的生活超乎了她的想象,是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是对病人金子般的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经历住了13年的磨练,结下了十三载的真挚红土情。
然而,当时的医疗环境极端恶劣,何建猷住的破旧木板楼,楼上住人,楼下就是诊室,没水没电,平时遇到群众外伤做个缝针手术,都是打着手电筒做的,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日以继夜,抢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给前山镇群众印象最深的是,只要谁家人一有急病,何医生就背着药箱上门,有时病人没有钱买药,她就自己先垫着,等病人有了钱再补交……
1968年,正是国内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第一年,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很严重,医务人员很紧缺,她每天都要值班,24小时候命,随叫随到,一有事背起药箱就跑。
20多里路,当时条件差,没有车,她就和病人家属一路小跑赶去。但是很遗憾,这是一位呼吸衰竭的病人,她赶到时,病人已停止呼吸,但看病人家属哀伤的面容,她不愿放弃,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立即给病人做人工呼吸。病人气道里有很多痰,当时又没有吸痰器,她便口对口用力为病人吸痰。尽管她很瘦弱,气力有限,还是坚持吸了十来分钟,但终因病人病情太重,还是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为此她伤心了很久。
或许是受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前苏联文艺作品《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卓娅》等的影响,何建猷在执着的红土白衣路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农药的恶臭中给中毒病人做人工呼吸,第一次在酷热难当的夏夜里将草席铺在地板上睡眠,第一次靠挑水解决一切生活所需,第一次站立在深可达腰的水田中插秧……同时,何建猷也和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地村民把她当成亲戚一样,经常帮她挑水做饭,在物质极端缺乏,食品定量供应的年代,公社食堂的陈厨师总是想办法帮她买点特供领导的一些免票鱼虾……每逢过年,群众送来的粤西民间特有的一种点心,就足够她从年初一吃到十五了,而在那里,还有她的两个干儿子。
正是这十三载的红土情怀,让何建猷深切了解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成为了她行医的赤诚医风的永恒动力。
三十八年赤诚白衣路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医者的挚诚便是让病人理解的关键,‘大医精诚’,‘精’ 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臻至,而‘诚’则属医德医风问题了!作为医生,只要有心,便能至诚,便能获得病人和其家属的理解,便能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
早在徐闻,何建猷的赤诚行医就已是有口皆碑,远近闻名。徐闻县前山公社的原饭堂厨师陈师傅一家,因为医患关系,和何医生相识已经超过30年,她对何医生的出诊作风记忆犹新:“当年我家里有七个孩子,当年何医生到我家里出诊的时候,只要老伙和孩子在家,她跟我的老伙和每个孩子都打招呼,谈话。每次坐下来之前都会说,‘我坐下来再给检查彻底些’”。
,有时还亲自喂病人吃饭。
20多元。谈起这件事,黎文熙感慨的说:“这半年来,我先后到过五家医院,看过近十位医生,但每一次药费都超过千元,而且看一次医生开一次处方,还让我住院,没有谁象何医生一样,连我回家治疗的处方都开了,而且每次用药都是10元……遇到了何医生,我甚至感到时光倒流,又回到了过去廉价医疗的年代”现已痊愈的黎文熙满怀感激。
10多年来,价值观有扭曲,医生收“红包”取“回扣”成为“热门”、“时尚”,但何建猷对此毫不动心,从不收“红包”取“回扣”。湛江市李丽云的母亲患慢支肺气肿,经常请何诊治,即使何上课出差,也非要等她回来再看不可。有一次因病情较重入院治疗,远在重庆的儿子赶回湛江看望母亲,得知平时何医生对重病母亲的细心诊治,为表示感谢封了“红包”给何建猷,她一再推谢,病人家属坚决不依,事后,何建猷便悄悄地与同事一起到住院处把2000元的“红包”交入患者的医药费中。类似这样的病人或家属递给的“红包”,她都这样处理。对于药品“回扣”,何建猷从来没有心动过。一直以来,她心系病人,深知就医不易,所以她处处为病人着想,临床用药以治好病为原则,能用廉价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