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混凝剂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混凝剂研究进展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 絮凝剂 应用 云南省昆明 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嘲勰麓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国峰陆斌黄晓琛(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对产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 絮凝反应条件、絮凝机理等研究近况。对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微生物絮凝剂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特性使其应用前景明显优于普通絮凝剂,但目前微生物絮凝 剂的应用还大多处于菌种的筛选阶段,且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今 后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高产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絮凝剂的基因控制与表达、克隆技术等的研究.发展趋势是降低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废水处理;絮凝机理 1引言絮凝剂又称沉降剂,是一类可使液体中不易沉淀的固体悬浮颗粒(粒径104~10。7cm) 凝聚、‘沉淀的物质。目前实际使用的絮凝剂,以无机的聚合氯化铝和有机合成的聚丙烯 酰胺最为广泛。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和应用无机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 但其使用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l】,老年痴呆与现在广泛使用无 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有关。聚丙烯酰胺的单体(丙烯酰胺)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其在 聚合过程中的残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因此,微生物絮凝剂的安全、可生物 降解、对人类健康无害、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微生物絮凝剂是指微生物自身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絮凝性微生物 能使离散微粒(包括菌体细胞自身)之间互相粘附,并能使胶体脱稳,形成絮状沉淀而 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此问题的研究在酵母酿酒工业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1,高絮凝性微生物可用于处理废水。以这类微生物制成的生物絮凝剂已经上市并有多种牌号, 日本在这方面成果卓著【3羽。经过驯化筛选或构建出的菌株,自身就可利用废物进行繁殖, 在反应体系中发挥作用,在废水脱色方面的优势,比普通絮凝剂更具吸引力。 2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历史对产絮凝性物质微生物的研究,最早见诸报道的是1953年,Butterfield从活性污泥 ?19. 嬲勰黧 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7月 中分离出l株细菌,该菌的培养液具有一定絮凝能力。1971年Zajic和Knettingf7】从煤油 中分离出1株棒状杆菌,该菌可分泌对泥水具有絮凝作用的多聚物。1975年,Junji Nakamura等〔8】对214株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筛选,最终得到19株产絮凝剂的微生物,包 括细菌5株、放线菌5株、霉菌8株、酵母菌1株。1985年,HironkiTakagi等{9】对他们 分离出的Peacilomyces sp.I.1产生的絮凝剂的研究表明,对各种微生物细胞均有絮凝沉淀 作用,并且可以除去溶液中几乎所有的悬浮颗粒,如血红细胞、碳粉、纤维素、硅藻土 等。1986年,Ryuichiro Kurane等p】发现红平球菌S-1(R.erythropolis S-1)菌株产生的 絮凝剂NOC-I,能很有效地去除畜禽废水如猪尿和粪便等。 我国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王镇等11 o】筛选到83 株絮凝剂产生菌,其中絮凝活性最高的4株分属于芽胞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GC3)、 节细菌属(Arthrobacter SB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B8)、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GC24)4株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胞外絮凝物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絮凝剂产量为 O.5”-0.99/L。1998年孟琴等【llJ利用其实验室废弃微生物制备出一种生物絮凝剂,分别以 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其絮凝效果优于作为对照的其它4种常 用絮凝剂。1999年黄民生等【12】用GCI培养基从底泥中分离出3株产生高絮凝活性的微 生物,所研制出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及土壤悬浊液和碱性染料废水均有良好的净化 效果。邓述波等【13】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高效絮凝剂产生菌A.9。实验结果表明, A.9所产絮凝剂(培养液)的絮凝率随粘性的增加而提高,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用 的聚合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程金平等【141经实验得出,培养液中絮凝活性分布 及活性菌产生絮凝剂时的最佳条件,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由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具 有絮凝作用。尹华等【”】的实验证明,絮凝剂GS7的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此推测,GS7絮凝剂是由菌生物合成的,而不是由菌细胞自溶产生的,这与程金平等 的结论一致。他们认为,在废水中加入一定量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