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第一节白介素概述白介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研讨会上将这类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间介素简称白介素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以分为三种亚家族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它们主要是通过吞噬作用来完成其功能的它们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而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作为抗原递呈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反应由于其表现有高亲和力的受体是唯一

第五章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第一节 白介素概述 白介素(interleukin,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研讨会上,将这类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间介素,简称白介素。 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以分为三种亚家族,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它们主要是通过吞噬作用来完成其功能的。它们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而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作为抗原递呈细胞。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反应。由于其表现有高亲和力的受体,是唯一的对特定抗原起反应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进一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无表面标志细胞,参与细胞调节的免疫。根据其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进一步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 第三种白细胞是粒细胞。粒细胞存在较大颗粒,许多类型的粒细胞可被细胞因子激活,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粒细胞又可分为三种亚型,即中性,酸性,碱性粒细胞. 血常规简介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正常成人白细胞(WBC)计数为4-10×109/L, a:白血球计数增高:见于  (1)细菌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脓肿、败血症、化脓性阑尼炎、脓胸、大叶性肺炎。  (2)身体处于应急状态时,如急性出血、手术、组织损伤、烧伤。  (3)某些白血病、转移性癌等疾病。 减少:见于  (1)某些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原虫感染时,如伤寒、疟疾、流行性感染、麻疹、病毒性肝炎。  (2)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3)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保泰松、阿斯匹林、氯霉素及化学治疗药物使用后等情形。 B:白血球分类计数: 正常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6%, 淋巴细胞 20~35%,单核细胞1~8%.  (1)中性粒细胞:其增加和减少意义与白血球总数的增减意义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2)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见于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血球增多症、寄生感染、慢性多核球性白血病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减少见于伤寒早期、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及严重传染病。 (3)嗜碱性粒细胞:增加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则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增加见于急性感染,如百日咳、传染性粒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传染病恢复期,慢性、急性淋巴球白血球;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免疫缺陷 。   (5)单核细胞:增加见于疟疾、活动性肺结核、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减少无临床意义。 一、白介素种类 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多肽(60kD),通常由1个或几个基因表达合成。 目前已经发现并命名了30种白介素 1、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细胞发育、分化和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 3、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其它细胞因子共同构成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分子系统。 4、参与细胞凋亡和抗肿瘤作用 5、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性的组织损害。 第二节 白介素类药物 一、IL-2 IL-2是由Morgan等于1976年在小鼠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发现有一种刺激胸腺细胞生长的因子,由于这种因子能使T细胞由G1期向S期过渡,刺激其增殖,促进和维持T细胞在体外长期生长培养,故最初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 TCGF) 1979年发现许多T细胞有丝分裂的活动都是这个分子所介导的,因而易名为Interleukin-2。 1983年Taniguchi等从ConA (刀豆蛋白A)刺激的Jurkat白血病T细胞中克隆成功IL-2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水平的表达。 1984年FDA批准IL-2进行临床试验。 1992年 FDA批准IL-2正式上市。 我国1995年批准试生产。 1997年正式生产IL-2。 1999年2月FDA批准DAB389 IL-2(白喉毒素的毒性片段+IL-2的融合蛋白)用于治疗淋巴细胞瘤。 IL-2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进而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既是自分泌因子,也是一种旁分泌因子。 在其参与的生命活动中,既具有维系健康的功能,又参与了致病过程的双重性。 二、人 IL-2的基因结构及表达产物的分子结构 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长5kbp,4个exon,3个intron组成.人和小鼠IL-2基因DNA序列有63%同源性。 IL-2前体多肽153 AA残基,去除N端20个AA信号肽,成熟的IL-2由133AA构成 人IL-2有4组α螺旋和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