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量教学活动对一年级学童数学概念之影响.doc

形成性评量教学活动对一年级学童数学概念之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成性评量教学活动对一年级学童数学概念之影响.doc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九十二年度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形成性評量教學活動對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之影響 計畫類別:個別型研究計畫 處理方式:可立即對外參考 執行單位: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執行期間:92年1月1日至92年12月31日 林宜臻 Yi-Jen Lin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研究組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ROC,Preparatory Office 地址:台北縣三峽鎮三樹路二號 電話:8671-1232 傳真:8671-1247 信箱:jen@.tw 個人網站:.tw/study/math/jen/ 摘 要 形成性評量教學活動對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之影響 林宜臻 Yi-Jen Lin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研究組 信箱:jen@.tw 個人網站:.tw/study/math/jen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形成性評量的教學活動模式,是否裨益於一年級學童數學本質概念之掌握。本研究發現:學童的概念掌握的變異來源,來自教學活動設計的不同。接受42.7%通過率,實驗教材組的通過率達80.5%。由以上的發現可以得知:(1)經由主體性引導方式,讓學童由關係洞察、正誤區辯―概念確認、概念再製、概念應用等過程,俾於數學本質概念的掌握。(2)以形成性評量為媒介的數學教學活動設計,在高年級的圖形概念建立有效外(林宜臻,88? 目 錄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二、文獻探討 1 (一) 課程設計的有效性 1 (二) 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 2 (三) 概念學習 2 三﹑研究方法 3 (一) 研究對象 3 (二) 研究過程 3 (三) 研究工具 4 四、結果與分析 6 (一) 子概念效果比較 6 (二) 整體效果比較 15 五、結論與建議 19 (一) 結論 19 (二)教育應用上的建議 20 六、參考文獻 21 (一) 中文文獻 21 (二) 日文文獻 22 (三) 英文文獻 22 附 錄 23 附錄 1:一上評量試卷 23 附錄 2:一上評量卷施測說明 25 附錄 3:[數到20]教學活動設計 26 附錄 4:[長度比較]教學活動設計 31 附錄 5:[加一加]教學活動設計 39 附錄 6:[減一減]教學活動設計 45 附錄 7:[現在幾點鐘]教學活動設計 49 附錄 8:[這是什麼形狀]教學活動設計 57 附錄 9:形成性評量教學後的省思 64 圖 表 目 錄 圖目錄 圖1:主體性學習之模式 4 圖 2:實驗教材組與現行教材組總分比較盒形 18 表目錄 表1:[數字大小]比較 6 表 2:[數字大小比較]教學活動設計比較 7 表3:[序數概念]比較 8 表4:[形狀判別]比較 9 表5:[鐘面認識]之比較 10 表6:【認識[幾點鐘]與[幾點半]】鐘面教學活動設計比較 11 表7:長度認識之比較 13 表8:加法與減法算式圈選一覽表 14 表9:[列算式]比較 15 表10:不同教材組平均數考驗 15 表11:不同教材別子概念答對率及顯著性差異比較 16 表12:不同教材別子目標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17 表13:實驗教材組與現行教材組子目標單因子變異數差異考驗摘要表 17 表14︰實驗教材組與現行教材組各子目標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7 表15:實驗教材組與現行教材組總分通過率之比較 18 表16:兩類型學校平均數考驗 19 ――形成性評量教學活動對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之影響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隨著彈性時間的設置,節數減縮的現況,如何讓學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具有能力,其方法之講究,有其必要。教室現場的教師發問,將近百分之九十屬於事實發問與理解發問( ???-?( ?-?-/西村辨作(新美明夫編訳,1992 ),缺乏讓學生組織概念的機會,許多學生對於數學學習,僅是工具性的學習(instrumental lear-ning),而非關係性的瞭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形成只會套式解招而未能真正掌握數學本質概念的「會未必懂」現象。 當各種教學主義的呼聲甚囂塵上的當際,如果我們不希望我國的課程淪為外國的實驗室,那麼如何從本國的實際教學情境中,建立有效的課程設計理論,讓學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具有能力,並透過實證研究,觀其在教育應用的可能性,將「為何能知」與「如何獲知」轉化成「如何教知」的方法,以致收「教師能教」與「學生能學」之效果,值得教學研究者的我們深思之重要課題(張春興,民77)。Piaget強調概念的發展決定於生物個體的成熟與否,相對於此,Vygotsky 主張「成長步隨著教育的痕跡展開」,其鷹架(scaffolding)理論,視內醞化的過程,藉由外顯的設計,兒童智能將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林宜臻(民88,89a)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