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语言社会文化第一节语言社会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社会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无论是在语言观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为其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从目前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队伍日渐扩大且稳定发展其研究对象明确成果显著在进行相当广泛的社会调查中社会语言学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并且提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社会语言学的总任务是要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使用中的种种问题陈松岑其包括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涉及一切与语言学有关的社会因素及语言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

第六章 语言、社会、文化 第一节 语言、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社会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无论是在语言观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为其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从目前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队伍日渐扩大且稳定发展,其研究对象明确,成果显著。在进行相当广泛的社会调查中,社会语言学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并且提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 社会语言学的总任务是要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使用中的种种问题(陈松岑: 1985),其包括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涉及一切与语言学有关的社会因素及语言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变异。祝畹瑾(1992)把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五大类: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按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属性划分的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 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 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 社会和不同社会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 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二、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工具, 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交往都离不开语言, 人类的信仰及世界观,生产经验及文化知识的世代相传, 也是由于语言, 否则我们的历史将是一片空白。同时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 不同文化系统的人, 语言活动有不同的特色。西方人直率, 东方人含蓄, 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同样, 未开化民族的语言粗糙, 缺乏抽象, 也表现了一种文化模式。人们见面, 彼此打招呼, 西方人说“早上好” , 中国人问“吃了没有” , 也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产生了语言, 语言的生成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者相互作用, 又相互包容, 因此研究语言离不开文化, 研究文化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是把语言与文化关系引向深入的一项重要课题。它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语言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问题,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 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人们相互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增多, 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也将更加频繁和激烈, 因此语言的跨文化研究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正是因为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50年代, 西方出现了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波特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成8个变项: 态度、社会组织、思想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使用与组织、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的密切关系日趋显著。外语教学专家把语言交际错误区分为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两类, 并认为文化错误的性质更为严重。Woltsen(1983: 62)说: “在与外族人交谈时, 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 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 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 刚到中国的许多外国人都有同感:中国人都象警察一样,经常“盘问”他们“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你去哪儿(了)?”等等。这些问句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 但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问题在英美人看来却成了“隐私(privacy)”, 这就犯了文化错误, 造成“文化障碍”或“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 常常招致抱怨。由此可见, 外语教学不应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包括文化教学, 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编写的外语能力暂行规定中, 明确要求学生除了应具备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外, 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同时有文化素质, 即社会文化能力。这就是说, 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 不仅包括语言能力, 还包括对与其密切关系着的社会文化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 就会患上“文化震荡症”而难于解脱。无论一个人的语言学得多么“规范”, 用于交际时常常会在“文化障碍”前碰壁。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因素 一、语言在使用中的变异: 一个人说话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