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对照】.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译文对照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解读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意见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

【译文对照】 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 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 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解读: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意见,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成为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学校教育不可了。】 【译文对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译文对照】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尚书.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 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译文对照】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术(suì)”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一年视离经辩志;——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 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 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 谓之小成。——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 九年知类通达,——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强立而不返,——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 谓之大成。——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 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 此大学之道也。——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记》曰:“蛾子时述之”,——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 其此之谓乎!——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解读: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