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范文.doc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范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 ?【杨浦区范文】 ? 呼唤“不为物役”? 65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得生存。一旦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 当今的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关”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 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娱自乐。 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 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 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 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着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 ? 乱云飞渡? 63 从蒙昧至开化,人这一智慧无匹的生物却总难逃外物之诱引与桎梏,因而常为文人墨客所议。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东坡也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此中“物”之一词,指的则是那一切在于身外,但能使人产生追求及拥有之感的存在。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它的价值该由人来决定,而非人的喜怒哀乐都反之被其操控。物,譬如说财富、名誉、地位、权柄······之于我们来说,该似那高天之上匆匆而过的浮云,可以仰望,能够吟哦,但绝非因为不能得到而为之无端痛苦和纠结。 叔本华曾说:“人常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摆”,实则即是人受外物所困而不能脱的状态。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感觉曾侵袭过每个人。不过,善于从外物驱使之中逃脱者常能获得心安。“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挥别宦途归隐于山中,斩断了自己与当时士人皆梦寐以求的官名利禄的联系,方是“富贵非吾愿”的喟叹所发。而他也在草庐墟烟中觅到了此生一份宁静,何其幸哉!这大概也是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吧。那些对于外物的欲求与挣扎是构成人生痛苦的根本,也是人性中不幸所在。能够摒弃它的人,可称是生活的智者。 然而,不役于物不代表不可役物。《劝学》篇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