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塑性限度塑性指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3 塑性限度塑性指数

非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常見非凝聚性土壤之結構可分成兩大類︰單顆粒類(single grained)與蜂巢類(honeycombed)。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18頁 圖4.21 土壤固體 空隙 空隙 土壤固體 圖4.21 單顆粒結構:(a) 鬆;(b) 緊 非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18頁 圖4.22 圖4.22 等尺寸球體排列的模式(俯視):(a) 非常鬆的排列(e = 0.91);(b) 非常緊的排列(e = 0.35) 非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19頁 圖4.23 圖4.23 均勻球體之排列:(a) 簡單歪斜;(b) 雙歪斜 非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0頁 圖4.20 土壤固體 空隙 土壤固體 圖4.24 蜂巢類結構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要了解凝聚性土壤之基本結構,首先要知道作用於黏土顆粒間、懸浮於水中的四種力量。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0頁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當黏土開始在水中擴散時,黏土顆粒會相互排斥。這是因為當顆粒間距離較遠時,排斥力會變得比吸引力(凡得瓦力)更大。作用在每一顆粒上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所以,黏土顆粒在懸浮液中以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膠粒在懸浮液中無規則地前後左右運動)的形式慢慢沉澱或繼續懸浮。由顆粒沉澱所產生的沉積就會產生分散結構(dispersed structure),所有黏土顆粒幾乎都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圖4.25(a))。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1頁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先前在水中擴散的懸浮黏土顆粒,若在不規則運動中相互靠近,它們可能會以顆粒面與顆粒邊緣相互吸附的方法凝聚成肉眼可見的混凝體(flocs)。此時,黏土顆粒是被顆粒邊緣之負電與顆粒表面之正電相互吸附在一起。這種聚集的過程稱為凝聚作用(flocculation)。當混凝體變大,會受重力的影響而沉澱。如此而產生的沉積土,其結構稱為凝聚狀結構(flocculent structure)(圖4.25(b))。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1頁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1頁 圖4.25 圖4.25 沉積結構:(a) 分散結構;(b) 無鹽凝聚狀結構;(c) 有鹽凝聚狀結構(根據Lambe, 1958)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自然界很少存在純黏土礦物。當土壤中小於0.002 mm 顆粒之含量大於50%,一般稱之為黏土(clay)。透過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Collins and McGown, 1974;Pusch, 1978;Yong and Sheeran, 1973),單獨之黏土顆粒即使是極微小的單元,也會凝聚在一起。這種凝聚的單元稱之為域(domains)。域聚合在一起,此聚合體稱為聚集體(clusters)。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2頁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聚集體集合在一起成為團塊(peds)。團塊不需要顯微鏡就可看見。團塊之組合與結理和裂隙共同構成黏土的巨觀特徵。圖4.26(a) 顯示團塊與大孔隙(macropore)空間的排列。域和聚集體與粉土顆粒間的排列顯示於圖4.26(b)。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2頁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2頁 圖4.26 大孔隙 團塊 聚集體 粉土 粉土 微孔隙 域 圖4.26 土壤結構:(a) 團塊與大孔隙空間的排列;(b) 域和聚集體與粉土顆粒間的排列 凝聚性土壤之結構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23頁 表4.3 4.2 液性限度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02頁 圖4.7 4.3 塑性限度 塑性限度(plastic limit, PL)的定義,是在土壤被揉成3.2 mm 直徑時發生破碎,其時土壤以百分比表示之含水量。塑性限度是土壤保持塑性行為含水量之下限。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03頁 4.3 塑性限度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03頁 圖4.8 4.3 塑性限度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04頁 圖4.9 液性限度 塑性限度 落錐重量, W = 2.35 N 落錐貫入量,d(mm) 圖4.9 利用落錐試驗求取Cambridge Gault 黏土之液性與塑性限度 4.3 塑性限度 塑性指數(plasticity index, PI)是土壤液性與塑性限度的差距,或者以下式表達: 第四章 土壤塑性與結構 第103-104頁 表4.2 (4.5) 4.3 塑性限度 Burmister(1949)用以下方法根據塑性指數為土壤進行定性分析: 塑性指數是為細料土壤(fine-grained soils)分類時的重要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