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每一个上海人驻足地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在每一个上海人驻足地方

上海在每一个上海人驻足地方在上小学时,我们班有个漂亮的女生是上海人,她的父母都是银行职员。那时在陕北地区,大约有银行的地方就有上海人。大家说上海人聪明,而聪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吃鱼。这女同学还是我的邻居。我记得她们家有个老太太,独眼、驼背、穿一身黑衣服,力大无穷,苏北人。那老太太常年四季挎个大筐子,在山上转悠,遇到什么物什,比如玉米棒子、高粱穗子、谷子、糜子、洋芋蛋,包括地上生长的柴草之类,都往筐子里拾。那老太太凶恶极了,我们都很怕她,她常常是昼伏夜出,像民间故事里的人物,那时大家都很穷。 我上高中时是在西安郊区,我们班主任是上海人。她姓龚,是随军家属。这位女老师充满了激情和热情。我对文学的最初兴趣,以及后来以写作为一生职业,就与她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那时,她常给我的作文打最高分,而讲作文课时,总是在谈我的作文。她还兼另外的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在那些课堂上也讲我,这样我就成了这所农村中学的一个人物。那时对我来说,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就是一个节日。这位龚老师后来不知道流动到哪里去了,她是随当军官的丈夫的调动而流动的。 我当兵是在新疆阿勒泰。那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呀,北方之北,西域之西。边防站的旁边是一个兵团连队(兵团农+师185团6连)。那一年我给边防站种菜。兵团的条田里,一片铺天盖地的向日葵地中,站着一位黝黑的女人。中亚细亚灼热的太阳烘烤着,那女人拿着个砍土墁,站在水渠的分岔口。“能分一点水给我吗?我要浇菜!”我骑着马走过去,向她打招呼。那女人想了想,同意了,用砍土墁在分闸口刨了刨,于是水流了下来。 纵然我有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把眼前这身材矮小的,面容黝黑的,拿着砍土墁,穿着高腰雨鞋的女人,和印象中那些穿着窄腿裤,抹着红嘴唇的“上海阿拉”联系起来。后来她告诉我,她是上海人,1964年的上海支边青年。那时兵团里,有很多的上海支边青年,兵团的总部石河子,甚至有“小上海”之称谓。 这女人后来还到边防站来过两次,是看电影。有一次放的电影是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我记得,是我骑了马去通知兵团六连、五连、四连的。女人来时还带着她的两个男孩。那两个孩子和她一样黑,我们叫他俩“秃脑小子”。女人的丈夫是干什么的,大约是兵团赶马车的,或者不是,我记不清了。 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2000年我重返白房子,曾经在这个兵团村庄停留了一阵。很遗憾,时过境迁,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个女人和她的家人后来的事情。陪同的兵团农+师文联主席杜元铎告诉我,有个叫邹家华的副总理到过这一带视察,他称兵团人为共和国伟大的公民,他说,光能在这么荒凉和恶劣的环境住下来和活下去,就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在接触了许多上海人之后,迟缓的脚步才在1985年的初夏,踏入上海的。我下榻在《文汇报》招待所以后,然后迫不及待地走向街头,感觉到上海并不像电影和传说中的那样纸醉金迷。摇摇晃晃的一个北方大汉,在南京路上走着,身子两边的弱不禁风的男女纷纷倒地,而我竟然浑然不觉。后来同伴们笑我,我才发觉,于是回到房间里,再也不上街了。 后来这些年,我许多次的去上海,每一次都感到上海在变化,在发展,那情形,正如民间传说中的那样“见风就长,一日三丈”的巨人一样。上海人聪明、智慧、勤勉、大气。上海正在成为中国的经济之都。上海是中国地面上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记得前些年陕西电视台和东方卫视,曾经举办过一个卫星直播对话,陕西这边是我,上海那边是作家叶辛。我在电视上说:两千年前,西安就是世界上唯我独大的城市,而二百年前,上海只是黄海边一个倭寇出没的小小渔村,而二十年前,深圳只是边境上的一个荒凉口岸,但是,时也势也,如今,在上海和深圳这两个庞大的经济动物面前,西安已经沦落得不成样子了!我的这话实际上是一个西安人的自省和警策,当然,也有一种酸溜溜的滋味在内。 最后想说的是,由于儿子在上海一所著名的大学读研,因此上海对我们全家来说,成为一个心理距离最近的城市。我母亲每天晚上一定要看上海的天气预报,然后为孙子冷暖操心。我夫人则每星期至少要拨两次“021”,听一听儿子的声音。我呢,我是男人,不把感情流露在脸上,不过只要是上海那边的事情,我都特别注意,以便为儿子将来的就业,做个准备。 儿子小时候爱吃米饭,爱吃鱼。大家开玩笑说,你长大后到上海去吧!没想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果真在考研时,对着中国地图,瞅了半天,最后将目光落在上海交大的闵行校区。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