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进取语言学家周光庆教授.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断开拓进取语言学家周光庆教授

不断开拓进取语言学家周光庆教授我与周光庆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我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读硕士,出于兴趣爱好,旁听了周先生给汉语史研究生开设的古汉语词汇研究课,印象较深:其授课风格稳健严谨,开阖自如,所讲内容富于前沿性、发散性,很能启人神思。记得他讲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时,举例说到汉语中称谓词“嫂”的音义来源于“叟”,而“叟”在古代是“老者称”或“尊严之称”,说明“嫂”之为词,其形成与汉民族重伦理、兴礼教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英语中,与“嫂”相对应的词是sister-in-law,字面意思是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姐姐,说明西方人重法治的文化观念引导着英语词及其意义的形成。这样的讲授,使人总有耳目一新之感,能激发人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90年代中期,我调入中文系工作,和周先生同在一个教研室,交往便多了起来;后来还忝列周先生门墙,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过从又有密于前时。因此,对其为学历程逐渐多了一些了解,对其为学精神、为学特点也渐渐有了较深的体认。 周先生1944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今团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黄冈可谓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来才俊辈出,仅现代而言,就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等。生长在这人文气息浓郁的灵杰之地,周先生自小领受着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诸如“要好好读书”、“要成大器”的谆谆家教,很早就怀有多彩的人生梦想,渴望成才成器,有所作为。因此,尽管出身贫寒、家境困顿,有时还要忍受饥饿的煎熬,但他仍刻苦自励,发愤读书。1962年,他考上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成为乡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在读时,他萌发了读研究生、做真学问的愿望,惜乎“文革”骤起,时势纷扰,其愿未偿。1968年初,他被分配到黄冈耕读师范学校(后并入黄冈地区五七干校)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常令他陷入迷茫、痛苦之中。他在后来撰写的一篇自传中曾述及一个细节:“1971年4月一天的傍晚,我在南湖田间栽秧,解秧伸腰之际,茫然四顾,前方黯淡,曾经有过的憧憬顿时涌上胸间,心里隐隐作痛,不由长长叹息了一声,悄然抒发了些许的愤恨与不甘!”1973年,他调入黄州中学任教,成为该校颇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教学之余,仍思以学问自立,拥有色彩更为丰富的前程。1978年,高校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曾经有过的憧憬又在他胸中活跃起来,他报考了武汉大学汉语史专业,被录为黄焯、周大璞等先生的弟子。在风景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的珞珈山上,沐浴春风,博涉群籍,切究学问,历经三载磨砺,颖然而出,成为了一名汉语史研究者和教学者,于1981年应邀回到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从此,周先生在桂子山上培桃育李,著书立说,以学问为终生事业,俛焉孳孳,竭力以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迈进。如今,他的憧憬、愿望已一个一个地变为现实,成为了一名学养深厚、著述丰赡、享誉士林的专家学者。 综观周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广泛的兴趣点,多元的生长点,虽以汉语史的研究为主导,但又旁涉多方,博究兼通,并且各有建树。其在如下四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 一是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的研究。周先生于汉语词汇学研究用力甚勤,成果亦丰。早在1989年,就出版了专著《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该著无论是体系框架的构建,还是具体问题的探究,都具有当代学术意识和视野。如其论述词义发展演变的原因,既考察了引起词义发展演变的诸多外部因素,如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变革、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思维和认识的发展以及心理作用和联想活动等,又探析了引起词义发展演变的内部原因,如词义系统对词义演变的影响等。该著199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近年又出版了专著《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举其要者,有《从同根字看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1984)、《段玉裁对古汉语词义特性的探讨》(1986)、《古汉语词源结构中的文化心理》(1989)、《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1992)、《成语内部形式论》(1994)、《“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2005)、《“名”族词考论》(2007)、《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之反思》(2007)、《“昜暘揚陽”词族考论》(2008)、《隐喻: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机制》(2009)等等。在训诂学研究方面,也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文章,如《王念孙“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1987)、《中国训诂学断想》(1998)、《二十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1999)、《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2003)等。上列词汇学、训诂学论文,有不少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还广为学人所推许、引用。 二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热潮”的激荡,周先生对汉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