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地域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影响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影响1.中英文化与语言翻译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不同的文化的载体都一样,即语言。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反映了各种信仰和偏见。”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源自人类所共有的一个客观的大自然,而个性则源自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的不尽相同,即所处地域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的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各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因此,语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也不能够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风貌;文化的影响又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英关系交流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深。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西语言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翻译成为解决这一困难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然而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因此保证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2.地域文化与语言翻译 2.1地理位置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濒海,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因而有Any port in a storm (风暴到来不择港),on the rocks(手头拮据),Tell that to the marines(哪有那样的事), all at see (茫然不知所措)。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对不了解其地域文化内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难度比较大。就拿这句谚语来说 be in the same boat with字面意思不就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吗?怎么就是患难与共呢!要知道英国人常年在与海作斗争,在船上时不时会面临大风大浪的危险,在同一条船上对英国人来说也就意味着一同面对大风大浪,患难与共。所以翻译时不能单单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积累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谚语也是必要的。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所以中国人更了解和熟悉的是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老百姓对“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人们常说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喻其辛苦; 称当地人为“土生土长”; 称民间沿用的方法为“土法”; 把小地区内使用的方言称之为“土话”或“土语”; 说某人“土气”是说他不时髦, 而“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等。面对这些与海、土结合在一起的成语、谚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其对等的词,在处理这方面翻译是往往要采用意译的办法。比如说,土气就是不时尚,可译为unfashionable,这样就达到要表达的意思了,显然这样也失去了一些中文用土来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也是正常的,翻译时是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如果不了解中文的地域文化内涵把他译为earth air,那可就闹笑话了。 2.2生活方式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2.2.1生活方式与语言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用牛耕地,耕地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因此中国人对牛有深厚的情感,与牛有关的词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皮、吹牛、老黄牛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总之,在中国人的心中,牛是体型庞大、体格健壮、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英国是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国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马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活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在做翻译时,切忌直译,而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 2.3生态特产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得各国的土地上盛产的农作物各不相同,也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盛产竹子这一特征,在汉语中用竹子作比喻的言语并不鲜见。而英国并不盛产竹子,并没有什么与竹子有关的比喻。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和大量产生,而英语是用like mushroom 之说来形容,用mushroom 蘑菇来替代了原喻体竹子一词。又如:“很有把握”在汉语中用胸有成竹来表达,而在英语中用“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来形容。不了解其文化差异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对译者来说理解两国地域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必要任务。 3.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许多相异之处。而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桥梁,也是两种文化的桥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