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时间流失探究提升教学效益.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课堂时间流失探究提升教学效益

关注课堂时间流失探究提升教学效益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永恒的主题,用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话来说:高效的课堂就是全班学生的思维量平均值最大,而思维量的方差最小!看似一句简单的数学式评价语言,却给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组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常态课,还是研讨课、展示课,课堂时间却在有意和无意中流失,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所听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对教材和教学要求的研究不够 案例一 高一必修三“几何概型”第二课时 问题 设有一个正方形网格,其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6cm.现用直径为2cm的硬币抛掷到此网格上,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的概率. 变式1 设有一正三角形网格,其中每个小三角形的边长都等于a,现有一直径等于13a的硬币投到此网格上,求硬币落下后与网格线有公共点的概率. 变式2 设有一边长为6的正方形,现用一个直径为2的硬币投掷到此正方形上(硬币完全落在正方形外不考虑),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的概率.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几何概型的要求是“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江苏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中对几何概型的要求是A级,即“了解”,只要求对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对于上述例题,在正确理解基本事件是硬币的圆心所在的位置后,题目的解决不是难题;在把无边界的正方形网格背景变为无边界的三角形网格后,题目的要求已经上升一个层次:D和d的测度探究有一定要求!而在变式2中变成正方形后,则在D和d的测度要求上更上一层楼!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对几何概型这个A级要求的恐惧心理.回顾这几年的高考卷,不难发现对几何概型的考查还是很基础,符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进策略:应该说,现行的教材所需讲授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现在绝大部分高中(甚至可以说是全部)都会在高二结束前讲授完所有新课,高三则是复习.在此背景下,更应较为深入地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大纲》,并以此分析近年的高考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以及考查的难度,切实、严谨地依照这些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不能凭着经验、对照教辅资料一味地拓展、变式,感觉是心理的踏实,其实是时间的流失,事倍功半,甚至是事倍功没! 2 对解题的研究不够 案例二 高一必修五“数列综合课” 设正项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 Sn,其中 a1 ≠a2 .am,ak,an是数列{an}中满足an ?ak =ak ?am 的任意项. (1)求证:m+ n=2k; (2)若Sm ,Sk ,Sn 也成等差数列,且a1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求证: S1m +S1n ≥S2k . 第(1)问学生自主解答;第(2)问学生个别回答,师生共同解答;第(3)问经过学生思考后,提问了两位学生,分别用Sn的两种公式进行尝试,都无法继续,最后以失败告终.教师于是引导学生能否从等差数列着手寻求Sm , Sn, Sk 的关系,还是没有启发出学生得到思路(冷场较长时间).最终只好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an }为等差数列,∴???S nn???为等差数列.① 又m+ n=2k,∴ Smm +Snn =2Skk .② 有 ???S 1m +S1n ??????Smm +Snn ?? ?=m1+n 1+mSSmn +nSSnm ≥ 2 m1n+2 m1n=4 m1n.③ 又m+ n=2k,∴2k≥2mn,即 m1n≥1k. ∴ S1m +S1n ≥4 m1n×2 k Sk ≥S2k ,原式得证.第(3)问的解决教师的主导堪称精彩和巧妙,但从学生的惊呼中能感觉到此法对学生来说艺术性太强、思维跳跃性和综合性难以想到和接受,特别是对于高一的学生.其中结论①的得出有悖公式法的常规思路;②式的得出则与所证式子有较大的相关性,对于思路的分析和探求有较高的要求;③式则结合了基本不等式,思维的跳跃性更上一层楼!这种预设解答的确有点为难学生,也难怪学生无法在教师的百般启发下得到思路.在解题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不断感知困难,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突破困难,感受成功,提升思维能力. 其实本题完全可以选择求和公式进行求解: 改进策略:数学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解题教学,通过解题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解题能力,改进解题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