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师伉俪-面塑及细刻齐舞
大师伉俪:面塑及细刻齐舞这是一对夫妻、两位工艺大师的合作作品。妻子赵艳林,“面人赵”传人、面塑艺术家;丈夫陈恩华,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的传人,象牙细刻艺术家。2001年,正值张学良将军百岁寿辰,夫妇俩共同完成了献礼作品——微雕面塑“寿星翁”:赵艳林捏一个手持红桃的老寿星,陈恩华在红桃上刻一个寿星翁和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
人民日报海外版称其为“大师伉俪:一件作品两人功”,这是对这件作品最精辟的赞语。在一个门洞里诞生了两个工艺大师,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里恐怕也屈指可数。
20年前,笔者曾随文汇报资深记者火存福来到当时位于四川路上的陈家,目睹了陈恩华的细刻、赵艳林的面塑,特别是赵艳林父亲“面人赵”赵阔明的遗作,自是惊叹不已。时隔20年,日前,我再次登门相访,他们已乔迁浦东新区。两位艺术家已过古稀之年,住房依然不大,赵艳林的不少“小面人”依然放在樟木箱里,但不同的是,赵艳林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上海面人赵)”代表性传承人。更可喜的是,“面人赵”已经有第三代传人——陈恩华、赵艳林的独子陈凯峰已接过接力棒,正为面塑艺术传承并广大,我真为之高兴。
“面人赵”:海上面塑第一人
赵艳林的父亲赵阔明,北京人,从小学过京戏,拉过人力车,19岁起兼捏面人。1918年从北平步行到天津向面塑艺人韩亮英学艺7个月,回北平后,白天拉黄包车挣取生活费,夜间在油灯下研究捏作面塑,并向糕团铺师傅学捏糕团技艺,25岁已经与东城面人汤(子博)齐名。
赵阔明不是普通卖艺人,他兴改革。当时北京一带的面人不太讲究比例,动作简单,且多呈“扁”状。他借鉴年画的表现方法,又改进了面粉的硬度,使所做的面人呈圆形,比例更加准确,造型更加生动。他还引进了北派“面人汤”的面塑技艺,使面人脱离了签举小棍站立起来,成为案头艺术,从而改变了面人一向只是充当孩童玩偶的街头手艺的地位。
1938年赵阔明来到上海,拜老艺人潘树毕(赵艳林外祖父)为师,艺益精进,创作出不裂不霉不蛀之面人,所捏“武松打虎”、“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及中外古今人物肖像,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赵阔明虽出生在北方,但到上海后的生活经历、江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断追求精巧细致之美,力求达到传神入化,这些对南方艺术特点的认同,最终使他成为海派面塑第一人。
1956年赵阔明进入了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自此不仅从事面塑的创作,更开始研究。1964年他被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赵阔明的面人,衣服从里到外是一层层捏套上去的,细致得能数出件数。他捏老寿星,连牙齿也清晰可见。有一件事至今传为佳话,原苏联著名画家茹柯夫曾来到赵阔明所在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参观,当场提出“比试”:赵阔明为他捏像,他为赵阔明画像。赵阔明双手放在桌子底下,凭手感捏出了一个神形毕肖的茹柯夫,耗时不到半小时,令茹柯夫大呼神奇。
赵艳林说,“父亲捏了一辈子面人,也牵挂了一辈子,甚至在他病重昏迷的那天早上,手里还捏着一个面娃娃。”
1981年,81岁的赵阔明去世。此时,赵艳林已意识到未来海上面塑的传承将落在自己肩上。
赵艳林:创新中继承回归
虽然有两代先人的家学,从小也爱看父亲捏面人,可赵艳林当年并不想学面塑。因为,父亲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的情景对她印象太深了。特别在抗日年月,面粉紧张,面塑更成“无米之炊”,一家人曾在东北苦熬8年,挨饿受冻,历苦难、受欺辱的记忆与父亲背着箱子走街串巷捏面人的形象紧连在一起。
是父亲的一再劝说才最终感动了赵艳林。1959年,赵艳林进入成立仅三年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父亲的第二批学生之一。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花上8小时练习,晚上还要回家继续琢磨。面塑以传统戏剧人物为主,所以空闲时还要跟随父亲到各大戏院做忠实票友。与父亲不同的是,赵艳林不用走街串巷,也不必靠出售面人来糊口,她可在研究所里静心创作,因而进步极快。
上世纪60年代起,赵艳林的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就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她曾为70多个国家的贵宾以及陈毅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表演绝活。1981年赵艳林初出国门,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她的现场表演引来了狂热追捧。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1931年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打开一看,那些寿星、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赵艳林为此感慨不已。
被旅法著名画家张充仁与中国动画鼻祖万籁鸣先生称作有一双“神奇之手”的赵艳林,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赵艳林说:“父亲的面塑技艺已经成熟完善,能把他的技艺完整地保存、发扬,就已经不错了。可父亲生前却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