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江超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摘要: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是书院比较发达的地区之 一,书院数量众多。 书院的支撑要靠经费 , 徽州地区如此众多的书院经费从何而来?研究徽州书院的经费由 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徽州书院。 关键字: 明清时期 徽州书院 经费来源 Abstract: College is Chinas feudal societys unique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region is one of the academy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the academy are numerous. Academy support depends on funds of huizhou region so manycollege funds come from? Study of huizhou college funds origin, is conducive to 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uizhou college. Keywor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college funding sources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元、明、清时 期开始盛行。 从宋代起, 书院数量的多少就成了衡量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程度和学术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志。徽州的书院一直十分发达,特别是明清时期。当时所谓“天下书院最盛者,无 ① 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在明清时期的整个徽州地区,据李琳奇先生的统计,明清 徽州地区共有书院约 93 所。众所周知书院要维持和运作下去资金是其重要保证,所谓“经 ② 费志养源也” ,“必经费有余而后事可经久” 。 故本文拟对明清徽州书院的经费来源问题进行 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③ 据统计,明代有书院 1962 所, 清代有书院 4365 所,其数是唐、五代、辽、宋、金、 ④ ⑤ 元、明各朝书院总和的 1.49 倍。 明代书院中官办比例为 57.21 ℅, 清代书院中官办比例 ⑥ 为 56.67 ℅. 可见明清时期官力成为书院发展的主要力量,官方出资是书院的主要资金来 源。但是徽州地区却是以民办书院为主体, 民间的捐助是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民间捐助 大体上可以分为宗族捐助和徽商捐助。 ① 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 ② 史致昌: 《彝山书院志序》。 ③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五章《书院的繁荣与辉煌》第 261 页。 ④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六章《书院的普及与流变》第 404 页。 ⑤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五章《书院的繁荣与辉煌》第 271 页。 ⑥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六章《书院的普及与流变》第 414 页。 一、宗族与徽州书院 徽州被称为“宗族之乡” ,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中说: “新安各姓,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搀入者。 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 姓名有宗祠统之。 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