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处士”和“议士”:汉代民间知识人参政机会
“处士”与“议士”:汉代民间知识人的参政机会王子今
“处士”作为汉代通行的社会称谓,指行政体制之外的民间有才德的士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颜师古注说到“处士”的定义:“‘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后汉书·刘宽传》李贤注:“处士,有道蓺而在家者。”《荀子·非十二子》以“处士”与“仕士” HYPERLINK /data/articles/a03/790.html \l _ftn1#_ftn1 \o [1]对应,杨倞注:“处士,不仕者也。”根据这样的判断,可以将“处士”身份理解为在野的民间知识人。《史记·殷本纪》:“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都是著名的“处士”参政后来成就大功的史例。《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辩议之辞言及“处士”:“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 HYPERLINK /data/articles/a03/790.html \l _ftn2#_ftn2 \o [2],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 HYPERLINK /data/articles/a03/790.html \l _ftn3#_ftn3 \o [3],固其常也。”所谓“块然独处”,或许与“处士”称谓的由来有某种关系。而“寡偶少徒”,即社会交往有限,可能是这些人物通常的行为特征。“处士”模仿“许由”、“接舆”隐逸榜样,然而又自以为“策同范蠡,忠合子胥” HYPERLINK /data/articles/a03/790.html \l _ftn4#_ftn4 \o [4],具备参政能力和行政资格。所谓“时虽不用”,然而可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者,体现出其自我政治期许其实是相当高的。 讨论“处士”参政以及成为“议士”的可能与行政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汉代政治生态应当是有益的。
一
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动荡年代。当时“处士”曾经有活跃的表演。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司马迁《史记》中说到的当时著名的“处士”,有《魏公子列传》所见“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刺客列传》荆轲的朋友“燕之处士田光先生”,《循吏列传》所见“孫叔敖者,楚之处士也”等。《田敬仲完世家》说到的活动于稷下“不治而议论”的“文学游说之士”中法家思想领袖慎到,张守节《正义》指出:“赵人,战国时处士。”《孟子荀卿列传》说到“齐稷下先生”中的慎到,张守节《正义》:“《慎子》十卷,在法家,则战国时处士。”当时的文化形势,如《史记·李斯列传》所说,正是“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毛公和薛公事迹所谓“藏于”民间,也说明当时的政治家搜求“处士”之不遗余力。《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具有批判倾向的话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处士”的活跃。 战国时期“处士横议”的局面,促成了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竞争,中国文化于是呈示多元的自由的时代风格。然而实现大一统的执政者以为这样的思想文化形势是不利于安定局面的形成的。《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说:“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关于秦“患周之败”,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言因横议而败也。”秦王朝的决策集团认为周王朝覆亡的首要原因是“处士横议”,于是推行“箝语烧书”的文化政策。《后汉书·申屠蟠传》中也可以看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的历史分析。秦王朝的思想压抑和舆论控制历来受到严厉指责,然而后来也有人基于政治体制变化的考虑予以理解。明代学者李贽在评论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卒”的上书时,批注一“毒”字,然而又写道:“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HYPERLINK /data/articles/a03/790.html \l _ftn5#_ftn5 \o [5] 然而汉代士人的“焚书坑儒”批判,体现了对于秦文化政策的反思。当时的主流文化观念,对于文化专制主义持否定态度。如贾谊《过秦论》指出,秦“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终于败亡,“岂不哀哉!”
二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