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期驰禁政策修改稿王静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熙中期驰禁政策修改稿王静芳

浅析康熙朝中期的弛禁政策 王静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康熙一朝的禁海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早期侧重严禁,中期侧重弛禁,晚期侧重局部禁海。本文着重研究康熙朝中期的弛禁政策,分析其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内容。从而更好地领会当时执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关键词:康熙 中期 弛禁政策 康熙初年推行的禁海政策,历时二十余年,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连年征战又使清政府造成财政危机。海禁政策若再维持下去,势必会危及清廷对东南沿海地区统治的巩固,甚至会动摇清朝统治的全局。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得不对海禁政策进行反思,认识到“开海贸易,于闽粤一带民生有益” 。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令开海贸易。之所以选择此时开海贸易,是因为到了康熙中期,开海贸易的条件成熟了。 1、原因: 康熙朝中期弛禁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国内局势稳定 康熙二十年(1680年)历时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以清廷的胜利而结束,三藩平定后,清廷将三藩的财产全部籍没,充作军饷,把藩兵撤回京师,或改隶八旗汉军,改置福州、广州、荆州等地驻防。至此,清廷消除了国内一大祸患,加强了中央集权。 康熙帝即位当年(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南明廷平郡王郑成功命世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率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这是反击外国侵略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行动,也是郑氏的历史性贡献。然就国内矛盾而言,郑氏政权却坚持抗清立场,因而被清廷视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隐患,康熙欲使台湾归于清廷,安定东南海疆,抱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干衣宵食,始终不渝。先后采取迁界禁海、遣使招抚、招降纳叛、瓦解郑氏营垒、武力征剿等策略,最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了台湾,巩固了国防。 康熙帝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业,就此使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告一段落,国内局势特别是东南局势渐趋稳定。在 这种形势下,康熙急需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他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得以付诸 * 作者简介:王静芳(1975— ),女,山东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实施,以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生产力。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又迫切要求发展对外贸易,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前期推行的禁海政策却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桎梏。这样,势必要解除禁令,展界开海,开展正常而健康的对外贸易活动。 (2)为缓和阶级矛盾、休养生息所必须。 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康熙把“休养生息”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原三藩统治下的云南、贵州、福建、广东等省,“三藩”凭借特权,各自把持驻地财源,渔肉百姓。吴三桂不仅占据沐天波全部庄田,又圈占明代卫所军田,将耕种这些田地的各族人民,变为吴三桂的官佃户,恢复明末各种苛重的租税和徭役。此外,还以放牧、狩猎等各种借口,强征人民土地,霸占其产业。尚可喜和耿继茂创立“总店”,征收苛捐杂税,凡巧立名目不入正赋 ,或虽入正赋,又加私抽的税目,均由“总店”征收,“大自盐铁,小及鸡豚,城市乡村,列坐抽剥,有司莫能诘,百姓莫敢言。”[1]﹙卷七﹚ 本来“三藩”统治下的人民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平叛战争遍及南方数省,使南方大部分土地荒芜,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清郑对峙以来,五省迁界,大量驻军,连年征战,东南地区生产遭到破坏,人民陷入苦难深渊;广大人民迫切要恢复旧界,裁撤驻军,发展对外贸易,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东南数省,又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生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康熙顺应时需,满足人们的愿望,开放海禁,这样一来,沿海居民可以出海捕鱼、贸易,有益于民生;清政府设关收税,也增加了收入,“可充闽粤军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即有利于国计。[2]﹙卷116﹚既缓和了阶级矛盾,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中期弛禁的三个步骤 中期的弛禁是分三个步骤,逐步完成的。 第一步是“准备”(或为“过渡”)。从早期的“严禁”到中期的“弛禁”有一个准备(或过渡),这个准备(或过渡)发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前,主要表现是伴随着东南沿海军事形势的好转,开始了展界复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总督姚启圣等收复海澄,破福建沿海诸澳之敌寨,郑经等弃金门、厦门二岛,退守台湾。次年(1681年),姚启圣与福建巡抚吴兴祚,联名奏请开展边界,以厦门等处沿海要地均己设防,沿海边界准予开放,使迁移人民复业。当时所谓的复业,指恢复产业(田土)或本业(农业)之意,非指沿海人民得以恢复出海贸易等职业。《国朝柔远记》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开海,时沿海居民,虽复业,尚禁商舶出洋互市”。可知康熙二十三年以前商舶出洋互市,仍在禁止之例。姜宸英的《海防总论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